他与“华龙一号”一起走过了25年

四川日报 2021-02-01 06:01 大字

吴琳(左四)参与和见证了“华龙一号”从方案提出到首堆正式商运的全过程。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供图

1月30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建福清核电五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

从1996年“177堆芯”方案提出到2021年正式商运,“华龙一号”走过了风雨兼程的25年。作为其中的技术核心领军人物,中核集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华龙一号”项目总经理、核电专家吴琳经历了全过程。“能够像老一辈核动力院人一样,在‘华龙一号’研发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十分欣慰。”吴琳难掩激动。

半个月前,核动力院推荐吴琳参评“追光2020”天府人物推介活动。他们在推荐语中说:“他是我国核动力技术研究领军人才,是中国核电事业的‘筑梦人’!”□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徐莉莎

一次研讨会 为“华龙一号”埋下了希望的种子

吴琳是四川自贡人,1983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就来核动力院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在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投入运营后,我国核电人又开始思考:“什么时候,中国能有自己的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

在秦山核电二期设计任务完成后,时任核动力院副院长张森如“突然”召集10多名年轻技术骨干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基地,针对我国自主百万千瓦级核电技术开展封闭研讨,其中就有当时只有34岁的吴琳。

“这次讨论决定了中国核电自主化的技术方向,为‘华龙一号’埋下了希望的种子……”谈到当年那场“激烈”的研讨会,吴琳依然记忆犹新。

研讨会上,在专家的不断讨论、计算、验证下,一系列相关重要技术参数得到确认,并最终形成了“华龙一号”的雏形——CNP1000技术方案。这其中,“177堆芯”的创新尤其值得一提。

据了解,当时国外相关核电堆芯还通用的是157根燃料组件,而“177堆芯”则是在此基础上,每个象限增加5根燃料组件,4个象限共增加20根组件。这样一来,堆芯换料周期由当时通常的12个月延长至18个月,从而让核电站的可利用率提高至90%以上。

当然,真正的第三代核电技术还需要更精细的论证和试验。在张森如退居二线后,吴琳作为中青年专家,正式接棒这一伟大事业。

一 开始,研究条件非常艰苦。住在“干打垒”里的研究团队还经常遇到算力不够的情况。为了轮到进机房的机会,他们常要排队到凌晨一两点,到了机房里面一待就是两三天……“那时候计算能力不行,过程中离不开人,需要有人不停地操作。困了,就在里面搭个桌子、铺个被子睡一会儿。机房里面空气浑浊,待了两天出来,眼睛感觉像糊住了一样。”吴琳回忆。

一系列攻关 打造了一批先进核电产品

后来,在CNP1000研究战线奋战多年的吴琳被委以重任,全面负责整个福清五号、六号机组的项目管理工作。

吴琳还记得那一天——2011年3月8日,天气晴朗,他从成都千里迢迢飞到福清现场,参与开工准备工作。

然而,3天后,突如其来的福岛核事故让才开工3天的项目暂停。怎么办?

很快,中核集团召集院士专家“会诊”。经过两个月的论证,最终在原基础上,增加了多项安全措施,形成了代号ACP1000的新方案。同时,吴琳也正式出任项目部总经理。

核动力院还开创性地提出了“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当时,国内关于非能动系统的设计完全没有参考,国外又进行技术封锁,只能靠核动力院的科研人员自己摸索前进。”吴琳介绍。最终,团队在两年时间内,成功研发出了能动与非能动结合的安全系统。

在吴琳的带领下,项目团队还陆续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使关键设备的自主攻关屡屡取得突破。

吴琳介绍,基于“华龙一号”的相关研发,核动力院累计申请国内专利270余件、国际专利30件,覆盖了设计、燃料、设备、软件等领域。“这些关键技术如今都是我们自己的了,不用再看别人‘脸色’。”

吴琳感慨,为了让我国拥有真正意义上的自主三代核电,核动力院辛苦奋战了几十年。“我们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打造了一批先进核电产品,提升了我国完整核电装备供应能力,创建了一套中国自主标准体系,踏出了一条自主化核电发展的成功之路。”

2020年,协同创新模式下“华龙一号”反应堆研发管理获得我国管理界最高荣誉——管理科学奖,这是核科学领域首次获此殊荣。“所有的荣誉都是团队协作、努力的成果。”吴琳说。

新闻推荐

自贡大安区做好就地过年农民工保障工作

四川经济日报自贡讯(记者陈家明)近日,自贡市大安区劳务开发暨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区农劳办”)多措并举,引导外...

自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自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