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场号子”再次唱响!

宜宾晚报 2019-11-20 10:29 大字

近日,省级非遗项目“自贡盐场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罗立章和75岁老盐工程金声一起,赴广东卫视参加了大型原创音乐文化节目《劳动号子》节目录制。据悉,参加节目的嘉宾包括王宏伟、戴玉强、陈思思、霍尊、萨顶顶、刘力扬等,“自贡盐场号子”将在最后一期(第十期)压轴登场,预计下月(12月)播出。

据了解,号子产生于劳动,具有实用性和表现性。其中“盐工号子”是自贡盐场工人世世代代集体创作的民歌,是自贡井盐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堪称业界一枝独秀的奇葩。

老盐工:

没得“号子”活路干不下去

“好几十甚至上百人抬一个锅炉,龙杠架起,下面又分头杠、二杠、三杠、四杠……”程金声称,自己是一名一辈子在自贡盐厂摸爬滚打的老盐工,做过烧盐工、锅炉工、化胆工,之后在盐厂俱乐部一直干到退休。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最壮观的场面莫过于“抬锅炉”,汽车将好几吨重的锅炉(和当时蒸汽火车上使用的锅炉相同,为打井、提卤等提供动力)运到公路边上后,要靠人力抬到位,不但要修(或拓宽)一条路出来,一步一步负重前行,而且有时候一抬就得好几天。

程金声见过120人同时抬一个锅炉,一边60人,号子声震天动地,响彻好几条街。“一半边一个,两个人站在上面指挥(喊号子),一领百和,引导大家劲儿往一处使,步伐整齐一致,不然根本抬不动。”程金声称,其震撼程度绝无仅有。

据了解,程金声一家三代都是盐工,其本人初中毕业后就在盐场当学徒,参军入伍再转业分配到自贡市东锅厂干了8年后,于1976年又主动要求回到了自贡贡井盐厂,直至退休。“没得号子,活路就干不下去。”在程金声记忆里,劳动总是伴随着号子,而盐场的号子因工种不同,号子也是五花八门,不但曲调各异,内容更是“见子打子”,看到啥唱啥,表现喜怒哀乐,体现盐业工人精气神。

程金声接触到的第一个工种是拉板车。一架板车上面通常码六个盐袋(每个盐袋重150斤到200斤),总重量将近一千斤。上下坡时,车主无法独立操作,就得找“边搭伴”,而程金声十一二岁起就干起了“边搭伴”,早上四五点钟开始“写活路”(在运输公司登记等候),一天挣上个三角五角补贴家用。

“车主喊(号子)要跟到一起喊,车主用力一起用力。”程金声称,干“边搭伴”时,喊号子主要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上初中后,程金声经常到盐场勤工俭学,打零工挑胆水、化咸水、打夯。其中,打夯有打夯的号子,动作整齐划一。

退休后,爱好文艺的程金声先后组建了多个合唱团,盐场号子声始终在耳边萦绕不去。通过收集整理,他于2015年创造出原生态表演唱节目《盐工号子》,其中融合了抬工号子、板车号子、打夯号子等——随着“吆哪吆嗨嗬嗨嗬……”随着悠长的号子声传来,8对男女做抬工样出场:“哎着哎着哎着哎着……”

据了解,该节目在自贡市委礼堂、自贡老年大学以及多个社区一共演出达20余场,深受观众欢迎。一次表演结束后,有观众专门找到程金声,称熟悉的场景仿佛又回来了。

据悉,10月底接到广东卫视的节目邀请后,程金声和老伴根据记忆,自己选购布料,连夜制作了参加活动的服装,包括围帕、围裙、窑裤儿、绑腿等。节目现场,程金声接受电视台记者采访时表示,盐场号子是祖辈盐场工人的歌声,抒发劳动者情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文化价值,有音乐价值,应当传承下去。

传承人:

保护和继承独具特色的盐场号子

从广东卫视完成节目录制回来,罗立章又马不停蹄参加了在宜宾南溪举行的“首届‘神韵号子 唱响南溪’号子音乐节”系列展演活动,并荣获二等奖。

据了解,作为省级非遗项目“自贡盐场号子”代表性传承人,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自贡市声乐学会副会长,罗立章除了不遗余力传承推广盐场号子之外,在专业领域表现同样突出,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事业专业声乐大赛二等奖、“金钟奖”四川赛区川东北南分赛区一等奖、分获四川省职工歌手大赛银奖和铜奖,以及四川省第三届民歌大赛银奖以及川南五市歌手赛一等奖等等。

近日,罗立章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家乡(达州)河沟里打石头、抬石头的雄浑号子声从小就留在了他记忆里。15年前,他从四川音乐学院毕业,分配到四川轻化工大学音乐学院成为一名声乐教师之后,便深深迷上了在自贡地区已经流传上千年的盐场号子。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那便是已故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曾经在音乐学院任教、同样作为省级非遗项目“自贡盐场号子”代表性传承人的黄宗坛先生。

罗立章表示,尽管自己参加工作时黄宗坛先生已经退休,但两人多有交集。“黄老师创造了包括《井字歌》在内的大量盐场号子歌曲,他负责写,我负责唱。”据悉,早在2011年,罗立章就向省教育厅申报了《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盐工号子发展方向》的课题并获得批准。他表示,申报这一课题,目的在于探讨具有千年盐文化的盐场号子在新形势下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护和继承独具特色的盐场号子,促进盐场号子走向全国甚至世界舞台,展现千年盐都的悠久历史与独特的盐文化。

“譬如天车辊工号子,领头人唱‘哦哟啊……’是准备阶段,齐声唱‘嘿呀!’就是大家一起使劲,起到力往一处使的作用。”罗立章表示,有集体劳动就有号子,劳动号子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发展史,在其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加上了旋律和唱词。盐场号子在唱腔上和川南的山歌、川剧的高腔都有一定渊源,有的有固定旋律和唱词,有的见人唱人见物咏物,和其它地方号子相比,盐场号子内容更加丰富。

“120人抬锅炉场面肯定很震撼,但既无法还原也无法搬上舞台。此外,会唱盐工号子的老一辈盐场工人也越来越少了……”罗立章表示,随着历史发展,集体劳动场景正逐渐消失,导致劳动号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作为非遗传承人,恰好自己学的又是民歌专业,因此他有责任和义务把盐场号子传承下去。

“不是说要教会学生们唱多少盐工号子,至少要让他们知晓,自贡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罗立章告诉记者,盐场号子保护和传承得到了自贡相关部门高度重视,目前正在自贡市中小学开展“盐工号子进校园”活动。

老一辈:

号子连天化沧桑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以韩万斋、黄宗坛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通过访问老盐工,收集、记录、整理了一批谱子,对盐工号子的保护和传承意义重大。其中黄宗坛将收集整理、加上自己创作的一百多首曲谱,集结成一本《号子连天化沧桑》。

其中收录了由黄宗坛先生和黄宗壤先生所作的《自贡盐场号子浅析》一文,文中称:号子,即劳动号子,是我国民族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间音乐的源头。号子产生于劳动,有着实用性和表现性两种功能,其实用性在于组织劳动、指挥劳动,其表现性在于用艺术形式反映劳动者的力量、态度、志向和审美情趣,并能体现出劳动的行业特点,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有一定认识作用。

文中讲述了号子的五种基本类型,称自贡特有的“盐场号子”堪称一枝独秀的奇葩:

盐场号子是自贡井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自贡盐场工人世世代代集体创作的民歌,在生产劳动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劳动号子,譬如采石有“石工号子”(包括大锤号子和撬石号子),打井有“打井号子”,立井架(天车)有“辊工号子”,采卤有“挽子歌”“人车号子”,抬石头、抬盐锅、抬锅炉有“抬工号子”(后来成五金扛运号子)等等。

文中表示,盐场号子作为井盐文化的独特品质,见证井盐生产历史沧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对它进行整理、规范和研究,载入井盐文化史册,从中吸取营养并丰富今天的音乐创作。

书中收录的一首《早晨吃的汆汤肉》(抬工号子)是这样唱的:”早呵晨吃的是汆汤肉哎……响呵午吃的白片肉哎……晚呵上吃的是大曲酒哎……”

新闻推荐

育英小学为留守儿童送“礼包”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尚永高)11月12日下午,自贡市自流井区育英小学五年级2班留守学生陈莹格外高兴,她将希望爸爸、妈妈可以...

自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自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