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是对进步的另一种注释

四川政协报 2019-09-20 09:08 大字

■王孝谦

曾经与吃穿住行息息相关的一些东西,在不断消失。有时候会突然想起,往事便在酸甜苦辣的回忆中摇晃。我的老家在乡下,母亲和小兄弟一家至今仍住在农村。我常常回去看望母亲,眼见着农村一天天不断地变化。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粮票、肉票、油票、布票等票据还在盛行,没有票,即便你有钱也买不到东西。如果拥有全国粮票,是件让人骄傲的事,可以吃遍全国,而省内粮票只能在省内流通,还有县级粮票,甚至还有县上印发的注明了某个粮站使用的粮票,那票还分粗粮、细粮。

一个寒冷的冬夜,我从学校回家,在火车站等了几个小时,又冷又饿,身上却没有一两粮票,这时一个操京腔的摊贩推着热气腾腾的包子过来,那声“鲜肉包子一角钱一个不要粮票”的吆喝,让我得救一般激动。读小学时,曾经揣着菜油票到公社粮站排长队打油,好不容易临到打油的窗口,我的胸口已被挤得发痛,排在后面的人担心没有油了,拼命往前挤,我忍着痛用自己矮小的身躯护着那瓶油,那可是我家过年唯一的一瓶油啊!改革开放后,这些票据慢慢退出我们的生活。前不久,自贡市粮食局送了我一本《自贡粮票集萃》,封面上“历史见证,永久珍藏”的题词,让我十分感动,捧着它就像捧着一部厚重的历史。 如今,超市、商店里商品琳琅满目,随你挑选,更方便的是,在网络上动动指头或打一个电话,就会有人把米面油送到你的厨房里,哪里还需要凭票排队去“抢”呢。

麦羹羹、烂红苕干和野菜做的窝窝头,曾经是农村主要食物类型,现在几乎绝迹了。那塞在嘴里满口乱窜的高粱粑,农村人也不再吃了,偶尔有城里人要尝尝鲜,还必须向某个农家专门预约。原先农村请客,一桌只摆一只斗碗做酒碗,从瓦罐中倒一碗酒一桌人轮着喝,往往一圈还未轮完,酒碗已经干涸露底了。而如今,曾经盛行城乡的飘着腐臭味的红苕酒早不见踪影,小兄弟家办事请客喝的都是瓶装酒,白酒、啤酒、葡萄酒,应有尽有,有时也用泡酒待客,多为枸杞酒,这便又多了一层养生的内涵。

小时候,不少人的衣服是用“家机布”做的,还有那用苎麻纳底的千层底布鞋,如果谁穿上的确良的衣服,就是时尚前卫的体现。现在,这些都成了“古董”。以前谁有一辆自行车,那是相当令人自豪的,后来几乎都换成了摩托车及电动车。而且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公共汽车、小型客车、的士来回穿梭,方便快捷,不少家庭还购置了私家车。

在农村曾经相当普遍的茅草房不见了,多数变成了一楼一底的小楼,相当于城里人梦寐以求的小别墅。我和小兄弟开玩笑说,“我奋斗一辈子也住不上你家这种别墅,要不我们交换住房?”小兄弟笑笑说:“我才不干呢!我在城里住着就像住在青石板上一样,啥都没得,咋个生活?”

农村老家的石水缸、石磨都消失了,甚至遍布村庄的水井也只是一种摆设了,家家都打了机井,电源一合上那水就抽到了楼上的储水池,相当于每家都有了个自来水厂。老家还安装了天然气,热水器一开就可以洗淋浴了。有一次我回老家,在小兄弟的储藏室一角偶然发现了一只陶质“亮壶”,就像茶壶一样,只是壶颈用铁架圈了生出个把来,便于手提,壶嘴用线绳与壶底连接起来,装上煤油,点上做照明用,一般是晚上出行提着方便,多数时间是用来照黄鳝、泥鳅和青蛙,我曾经也用过亮壶照黄鳝,还用过《红灯记》里面那种马灯,有风的时候亮壶就有些力不从心了,而马灯不怕风雨,但当时一般家庭是不愿意花钱买马灯的。我好奇地问小兄弟为啥还把这只亮壶留着,他说这亮壶有个故事,他舍不得丢,究竟是什么东西让他难以割舍,他不说我也没必要追问。

我问母亲以前冬天她最离不得的“火儿”还在不在,母亲摇摇头,现在有电暖手炉或热水袋,床上又铺了电热毯,那玩意儿早就不用了。“火儿”用普通话表述应该是“竹编土陶罐暖手暖脚火炉”,百度搜索有这样的文字:火儿同火笼,内有一个瓦盆器具,外侧用竹片编成灯笼形状,并在外侧中间位置加一弯形手柄牵引,冬天可以在内瓦盆里加入烧红的火炭,以备取暖之用。我浏览了一下网页,居然看到还有人在网上叫卖竹编“火儿”,收藏价240元一只,快递运费15元一只。记得小时候母亲只用了不到两元钱就买了一只“火儿”。

在我们生活中曾经不可或缺的东西在不断地消失,而每消失一件东西,会有更多更好的东西冒出来。消失往往也意味着进步。

新闻推荐

贡井:打开电视就可接受公共法律服务

自贡市贡井区司法局立足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公益、便捷的公共法律服务,以创新智能化信息技术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

自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自贡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