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百味乡情浓

华西都市报 2019-01-30 03:07 大字

漫画杨仕成

年节记忆:杵糍粑。

扫码上封面新闻,关注特别策划“走读春节·春节档案”。

盛兴于川南的美食黄粑。

以前过年,小朋友的玩具都很单调。刘陈平摄

□蒋蓝

俗语说“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时光倒流30年,临近春节了,每家自然也要办年,清贫但充满了欢声笑语。如今办年货,比那时方便多了,市场商品丰富应有尽有,有的人干脆不办年货,过年时合家到饭店吃一顿,其乐融融,但缺少了一个办年货的过程与期盼,缺少了亲自参与制作的感觉,缺少了劳动,缺少了农家田园产品的纯正,更缺少了大人孩子一起忙碌欢乐的氛围,30年前的年味,就比现在浓了许多。壹 办年货 推汤圆 做黄粑 杵糍粑

作家汪曾祺曾经写“舂粉子”的感受:“有一家邻居,有一架碓。这架碓平常不大有人用,只在冬天由附近的一二十家轮流借用。碓屋很小,除了一架碓,只有一些筛子、箩。踩碓很好玩,用脚一踏,吱的一声,碓嘴扬了起来,嘭的一声,落在碓窝里。粉子舂好了,可以蒸糕,做‘年烧饼’(糯米粉为蒂,包豆沙白糖,作为饼,在锅里烙熟),搓圆子(即汤团)。舂粉子,就快过年了。”

我的幼年是在川南自贡市度过的。在相对饥馑的1970年代,一般家庭过年的年货主要有:推汤圆粉子、买鸡、买鱼。父亲是一家地质单位的技术干部,经常出差,往往是在腊月二十六的时候,会从乡下买回鸡和鱼,价格自然比市区要便宜得多。我家乡一般不会“舂”粉子,而都是用石磨推糯米成米浆。记得我和姐姐两人去借用邻居邓嬢嬢家的石磨,两人合推,忽快忽慢,叽叽嘎嘎,往往要推上半天,汗流浃背才能推完十几斤泡涨的糯米。还要用木杠坠石头挤压半天工夫,挤干口袋里的水分。

做黄粑是母亲的专利。黄粑又名黄糕粑,是川南非常有名的传统小吃。主要配料有优质糯米、红糖,用笋壳叶、粽子叶、竹叶包裹(不含任何色素、保鲜剂)。其色泽晶莹黄润、味道清香柔软,食用方便,切片后蒸煮、油炸、煎炒、微波加热变软,开袋即食,是营养丰富的食品。据说泸州、遵义两地的黄粑风味最为独特,其他任何地方的黄粑都做不出这种味道。但我至今认为,在那个糖需要凭票供应的年代,母亲制作的黄粑天下无双。

到了腊月二十八,就开始杵糍粑。杵糍粑需要多人合作,弄堂里哪家杵糍粑,邻居都自动来帮忙。足以见得,在那个年代付出体力就是付出感情。往往由年轻小伙子掌木杵,这是他们展示力量和耐力的机会。掌杵是一项体力活,干不了几分钟就会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一般一臼打下来就要换人。然而面对父老和默默注视着他们的姑娘,小伙都不肯示弱,气喘吁吁,猩猩一般擂着干瘪的胸部,肋巴骨直打闪闪。最终谁坚持得久,谁就会赢得邻居的赞许。待糍粑捣得像面团一样绵软就差不多了,需要两个人协调一致,用力一挑,放入事先准备好的洒满黄豆粉的盆子里。主人会用棉线从杵棒挂下来几块,分给两边的观众,然后再搓成一个个鸽子蛋大小的糍粑团,这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节,他们从早到晚跟着大人从东家到西家,老实一点的帮着打杂,调皮的则只顾疯吃疯玩,甚至闹出一些恶作剧。然而热情的主人一点不会责怪,总是拿出准备好的芝麻、红糖,有的还把平时不舍得吃的自采蜂蜜,让他们蘸着吃,看看那时的娃娃,一个个吃成了“鼓眼乌棒儿”。

记得有一次过年前的夜晚,八九岁的我在街头溜达,放完仅有的几个小鞭炮,意犹未尽,迟迟不肯回家。突然见到一辆冷冻厂拉肉的卡车呼啸而过,一颠,掉下了半边猪。半边猪并不大,约四五十斤,刚从冷冻库出来,死沉,但这是怎样的惊喜啊!我用尽全身力气将之拖回家,累得直打“蒿子脚”。父母胆小,但兴奋了一夜。母亲建议熏腊肉,我第二天步行十几里去乡村砍回柏丫,肉没有熏黑,衣服倒是烧出了很多窟窿……捡到半边猪过年,这是我至今发的最大一笔横财。贰 盼年货 最想得到“鼓疯子”

那时过年,父母一般会给孩子买一点便宜的玩具,这是年货里必不可少的一项。我必须提到的,是农民出售的“鼓疯子”。

在一些研究者的分类中,“鼓疯子”是属于陀螺家族中的一员,但“鼓疯子”没有鞭力的加盟,这样认为似乎有些勉强。此游戏也不同于传统玩具“捻转儿”。玩“捻转儿”的时候,拇指和食指捏着捻捻转儿的上端,用力一捻,猛地松手,它就在平整的地上或者桌面上旋转起来,宛如仙女在冰上旋转。

南方多竹,有竹子的地方就有“鼓疯子”。根据我的比较,最早的“鼓疯子”当源于古代游戏“地轴”,地轴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空钟”。明末刘侗在《帝京景物略》就有记载。用竹筒一段封以木板,周围开口,中央贯细轴,另有一块带孔的小竹板。把线绕在轴上,另一端穿入竹板孔洞,用力一拉,地轴即高速旋转落地,呜呜作响,声音可以传播二三十丈开外。邓云乡先生在《鲁迅与北京风土》中谈到地轴时说:“中间有根尖轴的小空竹,缠上线一抽,丢在地上旋转,嗡嗡作响,叫‘风葫芦’。”这里的风葫芦即地轴,在一些地方又叫“地铃”,地轴作为玩具现在仍流行,称这种游戏为“放地轴”。而著名的空竹即在地轴基础上演进而成。在北方,空竹开始流行之后,地轴反而不如空竹普遍了。

鼓疯子在四川的一些地方也叫“地鼓扭”,是一种小孩子极其喜欢的小玩意儿,一般是用5厘米长的竹筒作为主干,在腰部开一个斜长的风口,两头以竹节或木块封口,接缝口涂一圈红蜡隔绝空气,等于是一个共鸣箱,再用一根一头尖锐的粗竹签自上而下贯穿主干,同样用蜡封闭缝隙,这就可以玩了。

鼓疯子一般都是农民在冬季农闲时做的“农副产品”,在元旦和春节期间出售,每个5分至1角钱不等,特别大的几乎就是工艺品了,大约有15厘米高,直径达到2寸多,但要价则达1元,这大大阻止了孩子购买的欲望。因为每个孩子身上的压岁钱总不过1元钱而已,这其中还有好多娱乐开支啊,不可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喜欢鼓疯子的小孩大致4—10岁,再大些孩子的就不玩这个了,主要嫌它速度慢,不够刺激。只要用双手用力一搓,鼓疯子立即就疯起来了,飞速旋转,风口就会发出巨大的鸣叫声,低沉而洪亮,并且具有穿透力。由于孩子手软,每次发力并不能让鼓疯子运转稍长一些时间,他们就在竹签上缠上一截绳子,另一只手扶正鼓疯子,然后用力一拉,鼓疯子在突然地加速中会发出近乎凄厉的鸣叫,声震屋瓦,就像一只猫突然被开水淋到头上一样。叁 划甘蔗 侠肝义胆的英雄游戏

过年前,几分钱一根的甘蔗大量上市,成为了孩子们大快朵颐的时节。

南方很多地方都盛产甘蔗,十几岁的少年们就把快乐寄托在甘蔗上。一个源远流长的游戏就诞生了,这就是划甘蔗。

可以拿来比赛的甘蔗有些讲究,是用来熬蔗糖的那种果蔗,皮色青绿,枝节稀疏,糖分充足,甜得封喉,但最突出的是在于比较脆性。这种甘蔗也非常便宜,冬天时只卖几分钱一斤,家家户户都可以一捆一捆地买回家。另外一种青皮甘蔗也可以拿来划,但因又长又细,常常是弯弯的,划时特别考验刀法。当然,高粱秆儿也可以用来划。

划甘蔗的刀一般是家里的菜刀,有时就向卖甘蔗的农民借他们的弯刀来使用。两人可以赌输赢,就挑一捆都有一人多高的甘蔗,需找街沿坎、石墩等高处站立,甘蔗根在下尖在上,右手执刀,将刀口搁在甘蔗削平的颠头,点住甘蔗头,屏住呼吸,全身凝固,当感觉甘蔗的平衡点已经在自己掌握中时,眼疾手快地用弯刀在空中划一个圈,向已经微微倾斜的甘蔗头挥去。自己同时弯腰,可以将甘蔗一剖到底,这就“通吃”。但是呢,更多的时候只是削去长短不一的一层皮。然后砍下与皮子一样长的甘蔗,作为战利品,只把削下来的皮摆放在地上。大家继续进行,这样甘蔗越划越短,直至划完,再接着划第二根。几个来回,放在地上的皮长短一目了然,短的就付甘蔗钱。

划甘蔗可一个人出一根甘蔗为本,也可由一人先出一根甘蔗,划完后由输者给出甘蔗者补钱,更多的时候是大家为了好玩,自觉拿压岁钱买甘蔗或拿家里过年吃的甘蔗玩,比谁的本事高。因为那时甘蔗很便宜,所以这样的游戏即使玩上大半天,不过才一捆甘蔗的价钱。小孩子在一边当啦啦队,又可以吃免费划开的甘蔗,大家都兴高采烈,完全是过节的气氛。

这些植物中的甜品,大约南方都比较常见,而作为一种游戏来玩的,恐怕只有特别会找耍法的四川才会有吧。现在呢,文明的都市人都彬彬有礼,谈着粉子、喝着咖啡、执行AA制,哪儿再有这种侠肝义胆的英雄游戏……

新闻推荐

始终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

贡井区检察院作检察建议公开宣告本报记者赵文文/图今年48岁的温丽萍,在14年前遭遇一场车祸,从此除了双手之外身体其它...

自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自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