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你 他们匠心独具

遂宁日报 2019-01-11 08:14 大字

彩灯安装现场1月10日上午,国际莲花灯会制作区工棚一角,美工组组长刘基全一手提着一个墨筒,一手拿着一支特制的笔,经过半个小时的专注绘制,一副妙善公主像被他勾勒得惟妙惟肖。他脚边的地上,一本设计组做好的设计图册静静地放置着,绘画过程中,刘基全不时对照着设计图册进行完善。在美工将图案上整体的“正视图”改变成分解后的“立体图”,接下来,钳工和焊工师傅就要将其变成立体的灯架了。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彩灯的制作过程相当繁琐。一盏小小的彩灯,从设计到制作,要经过无数巧思,和无数彩灯匠人们各司其职的努力。此次国际圣莲灯会凝聚了自贡彩灯业界一大批能工巧匠和技术人才,在制作过程中,他们匠心独具,以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精湛的技艺,严格按照工程设计和施工图纸精心制作,精细施工。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中国花灯,享誉古今中外。其历史起源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隋朝末期,于唐朝年间而兴盛。据文献记载,自唐代以来就已将元宵节定为观灯节假日。彩灯文化,是一项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的彩灯匠人们把这项彩灯手艺传承了下来。

千百年来,广布年节灯会的神州大地上,自贡花灯脱颖而出,荟萃了中国灯文化的风采。时至今日,四川自贡的彩灯手艺,已经成为了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成为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元素享誉海内外。

2018年12月25日,来自自贡的彩灯匠人们就在圣莲岛搭起了长长的工棚,为即将到来的国际莲花灯会做准备。正在和工友们进行着讨论的韩静师傅从小就跟祖辈学习彩灯制作,几十年来,他目睹了自贡灯会从四川走向全国,再从全国走向世界,也亲身参与了彩灯工艺与形式的传承和创新。

一盏盏将光耀遂宁,让人大饱眼福、目不暇接的彩灯背后,是韩静和其他彩灯匠人的拳拳匠心。在他们眼中,彩灯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承,是一辈子的营生。“我们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创新中国文化和遂宁观音民俗文化的表达形式。”王万洲笑着说:“人们的喜爱,那就是对我们精良制作最好的褒奖。”

匠心巧手制出精良彩灯

彩灯被称作“流动的文化旅游资源”,流光溢彩、欢乐祥和的中国年饱含了无数彩灯匠人的辛勤劳作。对这群常年漂泊在外的制灯人来说,数年来,他们用灵巧的双手为喜庆的日子增光添彩,今年,他们将为遂宁的夜空增添一抹绚丽。

在裱糊场地,几位裱糊大姐正在为制好的一个人物造型的钢架灯组“穿”上美丽的“衣服”,她们神情专注,细致地做着每一个步骤。一位大姐介绍说,裱糊工作是个细致活儿,布条一定要铺得平整,制作出来的花灯才会看起来饱满好看;彩色的布条覆盖在花灯表面后,还需要用金色的布条进行镶边,这样出来的彩灯才会光艳夺目。

自贡彩灯制作工艺繁复,从美术设计到立体造型、从骨架焊接到分色裱糊,近年来屡有创新,融入了不少高科技元素,每一盏彩灯都要经过成千上万道工序的打磨,每一道工序都有着十分严格的技术要求,格外考验制灯匠人们的细心、耐心和匠心。

绘制施工图、美工放样、钳工造型、传动制作、电工装灯、裱糊装饰、美术处理、安装调试,这一连串的工序下来,各式各样的彩灯就从设计图变成了形、声、色、声、光、动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灯山灯海、玉宇琼楼、火树银花的大世界。

技术之外的“遂宁年味儿”

一朵朵圣莲灯,一盏盏肖像灯,浓浓的“遂宁年味儿”将从光影中透出。彩灯匠人们将无形的民俗风情、人文情怀、社会风尚置于彩灯人文旅游资源之中,把潜在旅游资源变为现实的旅游资源,将把年味儿和遂宁的观音民俗文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我们现在都与时俱进了,做花灯也要讲求社会大势、流行时尚,还有每个城市的不同特色。”韩静告诉记者,此次的国际莲花灯会就是极富有城市特色的一次灯会。

“国际范、中国心、文化魂、遂宁绿”,在国际莲花灯会中,为了让人们能够寻找到纯粹的传统年味,感受独具遂宁特色的过年方式,这些匠人们将通过约上百组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灯组,将观音民俗文化融入到设计、制作中,讲好遂宁故事,突出观音民俗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双手捧璀璨,辛苦制灯人。”在这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工人们每天7点开工,晚上十一二点甚至更晚睡,吃住都在简陋的集装箱里。“抬头做人,低头做事。”这是王基全最常和组员们说的一句话。对于彩灯制作的工艺乃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他们一丝不苟、脚踏实地,雕琢作品的同时也雕琢着自己的匠心。

(李佳雯)

新闻推荐

自贡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100%按时办结

(记者卜一珊)2018年,自贡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动食品药品投诉举报受办机制建设,着力压实责任、创新...

自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自贡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