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北方味,拆不掉的自贡味觉记忆……

自贡日报 2017-12-15 10:48 大字

要问近段时间自贡哪家餐馆最火,

当然是华北食堂北方味餐厅。

解放路东段整体改造,即将拆迁的消息,

让在这里开了大半个世纪的老店,

迎来最后的辉煌。

据店里服务员介绍,近半个月来,华北食堂几乎天天爆满,让这家“老字号"又有了枯木逢春的感觉。相信来这里就餐的人,大都是怀着寻找回忆的想法。可以说,在自贡,生于1990年以前的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北方味"。

“走,下河操馆子。"提及这句话,可能大多数自贡年轻人不理解,但对老一辈人来说却是一段令人兴奋的记忆。这句话中“下河"指现在的沙湾,而“操馆子"绝大多数时候都指当时以北方饺子为一绝的“华北食堂"。七八十年代,在自贡人眼中,提及吃饺子,首屈一指就是华北食堂北方味,这么多年过去,甚至再次提及吃饺子,不少自贡人的第一反应还是华北食堂北方味。

听说要拆了,自11月以来,一到中午与晚上饭点,店铺就会挤满前来品尝的食客,即使服务员动作麻利,脚步轻快,双手可连上三盘饺子,也忙不过来,大多数稍后赶来的食客都会等上十几分钟才能有座位,其中绝大多数是亲朋好友相约着一起前来。

“北方味,有家乡的味道。"一位76岁的老食客杨俊这样向记者说道,作为地地道道的北方人,在当年三线建设、支援大西南时义无反顾来到自贡,华北食堂就成了自己对家乡的感情的寄托。“那时候经济条件相对没那么富裕,一个月才几十元的收入,华北食堂的饺子大概是一块六一斤,要大半年才能吃上一回,蘸着醋,咬下一口大蒜,那才得劲。"讲述中,不难体会当年老人品到那一口家乡味的惬意与喜悦。

“听说要拆了,怪舍不得。今天专门聚齐一家人就是过来吃那份情怀。"30刚出头的范先生抱着刚一岁的孩子,带上父母等一家7口四代人聚在小长桌前,此时三笼蒸饺、一大盘水饺以及其他配菜已经端上桌,一家人一边吃饺子一边聊天。“要说味道,没印象中好吃,一小碗醋,自己加大蒜,但总体感觉没有大的变化,可能是小时候每次都眼巴巴的期盼着来,太渴望的吃起来也就更美味。"据范先生回忆,自己对华北食堂印象最深就是上小学的时候,由于家住解放路附近,经常都会走店门口路过,这是总要探头往里面望一望,闻一闻飘出来的饺子香。“平时拿到零花钱也就盼着凑够了去里面吃上一回解解馋。过年过节听到家长提起要带自己去华北食堂,都会早早记在心中,高兴好久。"但范先生说,这此专门赶来也留下遗憾,70年代,父辈们最爱给奶奶打包带回家的北方炒面、拉面、灌汤包等都因种种原因,再也无法品尝到。

12月10日,是一个星期天,正逢午饭饭点高峰,虽说沙湾牧羊女一带早已物是人非,失去勃勃生机,但“北方味"饺子馆里却异常火爆,很多食客都带着家人、朋友来寻找当年的感觉。门前,不少人拍照留念;店铺里,饭桌上坐满了人,不仅如此,还挤满了排队等待品尝饺子的食客。“有位子就坐下,现在已经只有水饺,没有蒸饺了。"服务员大声说到。

“小时最喜欢过六一,爸妈带我上街去公园溜完大象滑梯,穿着新买的衣服就可以去华北食堂吃饭了。"“那时沙湾是自贡人谈恋爱的必选之地,逛完街,到华北食堂吃一顿饭,再在人民电影院看场电影。都是不知道好高兴的事。"对于大多数90年代前的自贡人来说,华北食堂承载了太多的记忆,饺子虽简单,却极富人情味,成为食客心中一段珍贵的回忆,一抹难舍的情怀。

其实,店里还是熟悉的老样子,几十年都不曾改变的大厅陈设,长方桌配长条凳。进入厨房,依然结实的石墙、古朴的青瓦、陈旧的木梁……

在上一辈的年代,吃顿香喷喷的饺子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可以说“北方味"饺子馆承载着几代人的味觉记忆。一对长居自贡50多年的北方老夫妇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对“北方味"特殊的感情:“我们是1964年到自贡工作是活的,刚来时就听说自贡有个北方口味的馆子,当年还不叫北方味,叫华北食堂,我们专门到这里来,一看还有饺子,就更高兴了,在这几十年我们不时都会到这里来吃饺子,最近听说这里要拆了,挺遗憾的,真希望它能继续办下去。"

“北方味"的前世今生

1937年,北京人林国富与几位同乡来到自贡,在自流井三圣桥创办了新津菜社,开设以北方面食为特色的餐馆,1939年,新津菜社因被日机炸毁,迁往灯杆坝,更名“华北食堂",解放后迁回三圣桥。到1964年华北食堂搬到现在的位置(解放路144号)后,就再没更换过地址。

从原来的两层楼的到现在的一层楼,从路边下几阶石梯的店铺到路面改造后与公路相平的店面,今年71岁的王典志,作为华北食堂北方味创始人林国富的徒弟,自1965年担任华北食堂北方味的组长(现称经理),就一直见证这北方味的成长与发展。

据王典志回忆,北方味生意最好时要数70、80年代,不到六点门口都会聚集不少市民,沿路边排成长队。经常员工六点到店铺做好准备工作后,一打开门,食客就络绎不绝的涌进来,一直到现在,北方味的蒸饺都采用人工擀皮,手工包制。“很多人说味道没变,最主要的就是材料没变,从最初蒸饺下铺垫的松枝,到现在一直采用,每年都还会专门采集制作"王典志说:“那时候生意好,一天单算饺子就能卖出三四百斤。"而一斤水饺大概80个,制作水饺的机器从早上开门起一直要工作到晚上关店时才能停下来。当时员工们每天2班倒,工作12小时,为了提高效率,还在店里举办过“技术练兵",“那时最快的擀面手一分钟能擀18张皮,包饺子的一分钟能包14个。"

要说像北方味餐厅这样的“老字号",自贡曾经有过不少,它们就像是历史的一个标记,随着时间的流逝,沉淀下来,任凭岁月雨雪风霜吹打,始终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稳稳当当地留在那里,化入这座城市人的血脉中,成为几代人的集体回忆。

然而,自贡的“老字号",如今的生存却面临险境,每一次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最先消失的往往就是“老字号"。它们离开的了环境的烘托,多年来不注重品牌的作价估量,没有资料的整理和有效地保存历史印记,这都使得“老字号"陷入尴尬境地。

这些天,到华北食堂就餐的人群,可以说都是前往品味那份回忆与情怀。可以想像,如果华北食堂今后搬迁新址,在菜品种类不做创新与提升,很难再在竞争激烈的自贡餐饮业中屹立不倒。

一个“老字号"就是一段传奇故事,并不是那个牌匾一直挂在那里就是传承了,它的信誉和品质,它经营的理念和经商的道理,都应该一脉相承。“老字号"记载着这座城市的部分历史,这座城市的人们也都希望它们能更加久远地传承下去。

“北方味"又将何去何从?

据“北方味"饺子馆店主田德书介绍,由于市政规划改建道路的原因,“北方味"饺子馆即将被拆除,并限令一个月内找到新店址后搬迁。

田德书告诉记者,“北方味"饺子这个品牌早在书上刊登,除了自贡本地人乃至四川人、外省人知晓,在国际上也有不小的知名度,许多外国人每逢到自贡旅游,都会慕名前来。

“如今因道路改建,饺子馆需要搬迁,我既表示理解,也有些无奈。"虽然希望能保留住自己坚守了多年的老字号,但田德书又苦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店铺。她认为,“北方味"是一个大众化的饺子品牌,老少皆宜,所以需要找一个路段较好、交通方便的店面。

“我舍不得这些老顾客们。"小店还能开多久田德书不知道,但唯一确定的是,一碗鲜美的饺子,已和这里所有人的生活融为一体。

记者手记

那些记忆中的美味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自贡人,寻找盐都美食,一直是我的爱好。经常穿越半个城市,就为了吃一家口碑不错的小吃摊,如果找到了小时候的味道,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用语言形容。只可惜,这样的感动如今越来越少。

儿时居住的院坝老宅变成了高楼大厦,街坊邻居各奔东西,街边老店就像一颗大树上开出的花朵,树倒了,花也自然谢了。

可能终有一天,那些熟悉的老店都会成为历史,但心中,关于“家乡"的回忆中一定会有这样一个场景:长方桌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水饺,配上一份小碟醋。

新闻推荐

明年1月1日起 原旧版带“注册号”营业执照将无效

(记者蒋秀梅)日前,记者从自贡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采访了解到,按商事制度改革的要求,自2018年1月1日起,自贡市所有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使用加载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原旧版带&ldq...

自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自贡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