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赶上了好时代
(紧接第一版)父亲靠打铁为生,艰难地撑起一个家。年幼时,父亲打铁他打下手,直到9岁那年,才有机会读小学。当时的小学分初小和高小,能够送孩子读初小的家庭,在当地的经济条件要相对好一点儿。也正因为如此,那些年很多农家孩子成了文盲,幸好后来国家办了扫盲班,才让农民脱了盲。
读完初小读高小时,需要参加严格的考试。大部分孩子考不上,只有极少数孩子有机会读高小。至于读初中、读高中,对很多农家孩子来说,那只是一种奢望。读至初小五册时,他便辍学回家。后来,家里经济条件好了点,父亲想他去报考高小,却超过了报考年龄。经父亲多方奔走,最终为他争取到了考试资格。他非常珍惜机会,考上高小后不仅当上了副班长,学习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再后来,出类拔萃的他考上了初中。初中毕业后,又考上了高中,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学业。
“如今已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大部分孩子读完了高中,能够读大学的人也越来越多,连研究生、博士生都不稀罕。”刘承忠笑着说,如今国家富强了,孩子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孩子们都赶上了好时代,他和乡亲们打心眼里为孩子们感到高兴。
办学条件越来越好
教育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刘承忠告诉记者,1972年,他读完高中返乡务农,1975年,被招聘为民办教师参与社会办学。
谈及当时的办学条件,刘承忠说,福善镇有11所村小,其中6所村小都没有校舍,靠租用民房或使用庙宇办学。即使有独立校舍的村小,也是非常矮小的砖木结构平房。有的有活动场所,有的无活动场所,有活动场所的村小条件较好,但操场也没有硬化,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他说,“当时连桌椅板凳都不齐,很多孩子都是从家里带凳子上学,更不要说有食堂,学生都是自己带饭吃,现在学生的营养餐,那时听都没听说过。”
“现在条件好了,绝大部分学生家庭都可以送孩子到街上读书。”刘承忠说,“还有一些乡亲进城买了房,都把孩子送到城里学校读书去了。”
记者走进福善镇中心学校,只见这是一所刚扩建不久的乡镇标准中心校,有标准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办公楼及物理、化学功能室。每间教室里配备了“班班通”教学设备。学校设有音乐室2间,其中1间是器乐室,里面整齐地摆放着大号、小号、萨克斯等音乐设备。图书室里藏书丰富,有6万多册,内容涉及军事、文学等各方面。
刘承忠告诉记者:“近年来,福善学校每年都考省重点中学近30人、市重点中学30余人,不仅增强了福善镇群众对当地教育的信心,还吸引了周边的群众送子女到这里读书。”“今年中考成绩揭晓后,福善镇党委、政府还给老师们戴大红花呢!”
教师职业令人羡慕
群众对教育满意度越来越高
采访中,记者和刘承忠聊及群众有偿补课话题,刘承忠说:“我们那个时候,‘有偿补课’听都没听说过。我们也经常给一些孩子补课,但那都是老师们心甘情愿做的事,生怕哪个娃的学习成绩掉了队,从不收家长的钱。”
“我教了一辈子书,乡亲们尊重我,信任我们,因为我们教了一辈子的良心书。”刘承忠回忆,他曾在2所村小任教,教了32年,送了24个毕业班,每年学生考上初中的人数在全乡遥遥领先。这对他来说,是至高无上的荣誉。他说:“我是农民的孩子,当年读书不容易。周围都是乡里乡亲,能出去一个是一个。”
谈及教师待遇,他说:“现在当老师多好,工资领得高高的,条件也要比我们不知好多少倍。”“还记得我当民办教师的时候,我们的工资结构分两部分,一部分由国家发,一部分由生产大队(村)发,生产大队发的部分,要靠生产队(组)的社员出。”
他还说:“近年来,党委政府加大教育投入,教育质量也得到不断提升,老百姓对教育的满意度也越来越高了。”“如今,教师待遇越来越好了,教师地位也越来越高了,老师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新时代教育的新需求。”
·本报记者 陈鲸印 实习生 冯家伟·
新闻推荐
专家测产。特约通讯员曾佐然摄本报讯(记者刘佳)7月23日,富顺县代寺镇李子村,一穗穗高粱籽粒饱满,色泽红润,预示着丰收在即...
富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顺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