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作平:青山不改 致敬升庵
在聂作平眼里,成都是一座非常适合文化人生活的城市
《杨慎簪花图》 陈洪绶(明)
《青山夕阳》亮相天府书展
本报记者 吴亦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引子
他是明代首辅的儿子,是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是明代第一才子。他就是新都人杨慎,号升庵。作为四川首批历史名人之一,一曲《临江仙》,一句“滚滚长江东逝水”,一生传奇,至今犹是坊间谈资。
11月30日,四川作家聂作平的长篇小说《青山夕阳:大明文宗杨升庵》在天府书展与读者见面。这部小说以多人的视角,层层交织起杨慎各个时期的侧面,展现了杨慎传奇的一生。
在《青山夕阳》正式发行前,记者采访了聂作平,谈书、谈人、谈创作,谈昔时成都孕育的文人墨客,谈今天成都同样是“适合文化人生活的城市”和“能让人静下心来写作的地方”。
人物
聂作平,1969年生于四川富顺。曾从事过企业秘书,报刊编辑、策划等多种职业。现从事专业写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出版著作30余部,主要有长篇小说《自由落体》《长大不成人》《青山夕阳》;随笔《历史的B面》《天朝1793-1901》《画布上的声音》《纸上城堡》《一路钟情》《一路漫行》《光阴纪》,诗集《灵魂的钥匙》等。主编有《中国第四代诗人诗选》。另有影视剧本及纪录片脚本多种。
手记
2019年11月 成都
从隋唐开科举以来,千年里中国诞生了无数的状元。这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奇经历,让“状元”成为世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向往。但纵观中国历史上的状元,除了专业的史学家以外,能被老百姓记住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人在顺着状元叩开的青云阶梯步入官场后,也都泯然众人矣。但就在这寥寥无几中,票选最家喻户晓、最具传奇经历的,杨慎必然高票入选。
为何?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传奇。
杨慎少年成名,24岁成为明代四川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状元。杨慎进入官场后勇于任事、正义敢言,最终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于云南永昌卫,并终老于云南。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一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数百年依然令人震撼。这样一位传奇人物,自然是文人笔下的最爱,杨慎身后,与他相关的著作层出不穷,至今依然,聂作平的长篇小说《青山夕阳:大明文宗杨升庵》也是其中之一。
其实在这本书正式发行之前,聂作平曾在自己的公众号连载过部分内容,我也是读者之一。拜读后,我的第一感觉是新奇。一般而言,书写历史人物的小说,要么是以时间顺序刻画出主角的传奇一生,要么是截取精彩片段展现出主角的高光时刻,而《青山夕阳:大明文宗杨升庵》却别出心裁,在占据全书三分之二篇幅的“甲编”中,以多人的视角,将不同人物眼中的杨升庵交汇成一条丰满的主线,从一个个的侧面塑造出了立体化的杨慎形象。
公众号中连载的内容仅是节选,读起来未免太不过瘾,之后与聂作平的交谈,倒是让我了解了许多创作背后的故事。清冷的初冬时节,在聂作平家的露台上,斟上一壶清茶,伴着盛开的三角梅,我们谈书、谈人、谈创作,交谈甚欢……
对话
传奇不绝 来一部《青山夕阳》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的专业是会计统计,转行搞文学创作,跨度大哦?
聂作平(以下简称聂):实际上大学学这个专业,也有点无奈,当时受各种条件限制,是在有限的选择下选了这个专业。但就我本人来说一直都喜欢写作,高二就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时也保持着写作和发稿。因为文字功底还算比较扎实,所以毕业后就到企业做秘书。
但这种工作状态,我还是觉得不太理想,虽然我的诗作和随笔也在国内各个刊物发表,但还是想换一个能够与文字接触更纯粹的工作环境。1996年,我借调到《科幻世界》一年,其间编辑过很多科幻名家的稿件,比如王晋康的《拉格朗日墓场》《生死平衡》等。借调满后又回自贡待了两年,始终觉得无趣。1999年,我离职到成都,开始辗转在各个刊物工作,比如《中国西部》《银幕内外》等,可以说除了在企业里那几年,我基本都是和文字在打交道,至于原因……我想还是因为我喜欢文字,喜欢创作吧。
记:您在2005年推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自由落体》,从那时起开始专注于长篇的创作?
聂:《自由落体》是我第一本长篇。之前刊发的作品大多是诗歌和随笔。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知识的积累,我开始觉得诗歌和随笔以及短篇小说在表达上存在局限,要表达更丰富的生活、更复杂的情感、更深刻的现实,还是只能通过容量更大,有深度广度,更自由可控的长篇小说来实现。
记:《青山夕阳》是您第一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
聂:是的。2017年四川首批历史名人出炉,包括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这十位,围绕着这十人,省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配套宣传,包括为每位名人出版相关的书籍。四川文艺出版社希望由我来完成杨慎的长篇历史小说。最开始其实我不是很有把握,也推辞过,仔细考虑后认为,一方面在常年的写作中,对明代情况有比较完善的储备,另一方面杨慎又是我非常敬仰的历史人物,第三方面杨慎本人的故事也极具传奇性,他是明代首辅的儿子,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明代第一才子,却被贬官到云南永昌数十年,最终老死在戍所。
这样一位历史文化名人,有故事、有成就,够曲折、够感人,我认为是能够写出一本有价值的长篇小说的,于是我接下了这个任务,写了8个月,完成了《青山夕阳》。
先治国平天下,再修身齐家
杨升庵的人生
记:明代270多年里,四川就出了杨慎一个状元,您对此怎么看?
聂:四川自古以来就是文化昌盛之地,从文翁创立蜀学一直到唐宋,以成都为核心的巴蜀之地一直都文风昌盛,四川籍的状元有相当的数量。这充分说明,巴蜀地区拥有极为深厚的文化土壤,而“扬一益二”又充分说明成都是与江南比肩的经济发达地区。但宋末元初时,这里饱受战乱影响,经济和文化都遭受了巨大破坏,因此从明代开始,四川的文化水平整体落后于江南地区。从科举情况来看,江南在明清时可谓全国领先。不过,这并不代表成都的文化就从此消沉,明代整个四川只出了杨慎一个状元,但后人论及明代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推杨慎为第一,一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传唱数百年,依然令人感叹震撼。在中国那么多状元里,论成就,论知名度,杨慎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因此明代四川状元虽只有杨慎一人,含金量却远超过其他人。
记:在您写书的过程中,对杨慎其人是否有了新的感悟?
聂:杨慎大才,这个自不必说,他的诗词歌赋文学价值都非常高。但在我看来,他的人生却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逆转折。我们常说,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杨慎却是倒过来的。他年少成名,24岁中状元,那时可谓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早早进入治国平天下阶段。但当他因“大礼议”而被贬云南后,他的心态开始慢慢发生变化,当起复无望,他转而开始修身齐家,不仅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且尽自己所能,在边远地区推动文化教育,云南的许多地方志编写也有他的功劳。
因此杨慎不仅是有坚持有理想有才华的文人,同时他也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怀能脚踏实地的实干者。
七个人讲七个故事
杨升庵的传奇
记:这本书的书写方式与一般的历史人物小说完全不同,这种多人视角、侧面交织的叙事,是如何考量的?
聂:每位作家在创作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与众不同。但如何与众不同,却是一个难点。纵观描写历史人物的小说,最常见的架构主要是两种,要么以时间顺序刻画主角的传奇一生,要么截取精彩片段展现主角的高光时刻。但写杨慎,如果按时间顺序讲述,从主人公的出生写到死亡,这种模式很可能就会写成普通人物传记,而且受制于篇幅,很多事只能泛泛而谈,最终造成作品没有深度,没有亮点,难以展现出其人的精彩。若按片段展开书写,杨慎一生虽堪称曲折,但毕竟是一位文人,虽文学创作多、文学成就高,却缺乏足够波澜壮阔又能吸引读者的官场、情场经历,单独的片段也难以支撑起一部长篇。
于是我就想,能不能跳出这种常见的架构,用一种全新的手法把杨慎的故事讲出来,讲得好看。首先,在“甲编”中通过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有根、说书人柳麻子、杨慎夫人黄峨、嘉靖皇帝、杨府老管家杨敬修、杨慎的父亲内阁首辅杨廷和、长岗岭土匪丁黑牛这七个人眼中的杨慎,侧写出杨慎生活一个又一个的片段;再在“乙编”中通过杨慎本人的自我言说,串联起他一生的脉络,最后在“附编”中用我本人的视角进行升华,展现出杨慎曲折又波澜壮阔的人生。
记:这种书写方式的优点是什么?
聂:写历史小说必然不能脱离史实,天马行空,那样的话就变成了架空历史小说。史实对于小说来说,既是线索和素材,同时也是一种束缚,必须在这个范围里去描述与这个时期相符合的事情。因此“甲编”中的多人视角,除了侧写杨慎之外,还承担着另一个任务,那就是用拼图手法展现明代中期的社会画卷,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人们才能够了解到杨慎人生中许多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他为什么非要这么去做。
比如“大礼议”,嘉靖因为以侄儿的身份继承帝位,杨慎就坚持要嘉靖认自己的伯父当爸爸,自己的爸爸却只能喊叔叔,这种事情在今天肯定有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在传统背景下,杨慎的坚持才是被当时社会主流认可的理念。这种背景怎么表达,我认为将它融合在多人的视角里,既能讲清楚事情,又显得不那么刻意,同时还能增加书的厚重感。
新时代新形势
做一名合格的创作者
记:目前的文学创作出现了许多新的现象。
聂:主要呈现出两极分化,一极是快餐文学,也就是我们说的爽文,看时很爽,看完就忘,一极是引导深层次思考的严肃文学。且不说哪种更优秀,每一种文学作品都有它的市场,有的人爱轻阅读,喜欢无需进行太多的思考;有的人则爱深层阅读,喜欢在思考中沉淀。
记:作为一名文学创作的先行者,您认为创作需要具备哪些元素?
聂:作为文学创作者,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第一是阅读。无论是哪种创作,要想“下笔如有神”,必须“读书破万卷”,读书是写作的前提条件。不管是作家还是写手,都不能无中生有地写出好作品来。第二是独立思考,要具备对事物的独到见解,不是“打胡乱说”,而是需要从事实本身出发,经过合理的推敲和认识而得出结论,人云亦云的创作,读之无益。第三是接受新事物,受制于时代,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必须要能够接受新事物。
作为一名合格的创作者,眼光必然要开阔,阅读面须要宽广开放,不是说写历史小说就只看史书,文学、史学、哲学都必须涉猎,甚至科技、工业、农业、心理等也必须要有所了解。另外在创作过程中要学习利用新平台、新手段来增加作品的曝光度和影响力。以前我写书,会在天涯论坛上发表,这本《青山夕阳》我开始在微信公众号上节选刊登,都是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一种尝试。
成都是一个
能静下心来写作的地方
记:你的文学创作,包括散文、诗歌、随笔,乃至于这本《青山夕阳》,都有许多成都元素。
聂:从1999年至今,我已在成都生活了20年,对一名作家来说,这20年是人生履历里至关重要的20年。
在我看来,成都是一座非常适合文化人生活的城市。首先成都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古蜀到秦汉,从三国到两晋,从唐宋到明清,都为成都镌刻下了深深的文化符号,留下了无数可供文学创作的素材。其次,成都本土诞生的蜀文化,既与中原文化有相通相和之处,也有着风格鲜明的本土气息,这当中也留下了宽阔的创作空间和创作的独特元素。第三,成都的城市文化包容、城市环境舒适,是一个能静下心来写作的地方。
记:这份静心对于文化事业来说是难得的。
聂:试想如果生活在一个节奏非常快,压力非常大的城市,每天都在为生计而奔波不休,那肯定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发展。成都因为生活节奏相对较慢,生活压力也相对较小,从事文化事业,包括写作、绘画、音乐等,你会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去沉淀和思考,进而可以对自己的作品细心打磨、精益求精。
另一方面,成都不仅有着良好的内部环境,同时也有着很好的外部环境,发达的交通体系,繁华的商业环境,昌盛的文化氛围等,这些客观上都为文化创作、文创产业提供了绝佳的生长土壤。所以近年来,与成都相关的文化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都充分说明了城市环境对经济文化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延伸
杨慎身后500余年可谓“粉丝”无数,包括晚他100余年的明代画家陈洪绶等,直到今天,他的故事仍然被文人学者津津乐道。
明末学者朱舜水去日本讲学,学生小宅生顺问:“扬雄、司马氏鸣汉家,眉山三苏及陆游等鸣宋家,不知今亦有如此人哉?”朱舜水答:“国朝有宰相之子杨升庵讳慎者……”
“升庵先生固是才学卓越,人品俊伟,然得弟读之,益光彩焕发,流光百世也。岷江不出人则已,一出人则为李谪仙、苏坡仙、杨戍仙,为唐代、宋代并我朝特出,可怪也哉!”(明·李贽《续焚书》)
“杨用修为人,才高学博,有明一代,罕有其匹。”(陈寅恪)
本版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墨“谢谢你们,医生!”近日,56岁的何阿姨给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血管·乳腺·甲状腺外科的医生们送来了一面...
富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富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