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四川名人“绰号”拾趣①

华西都市报 2019-10-16 02:47 大字

□朱丹

笔者近年来整理四川历代旧志和地情文献资料,闲暇时也喜欢翻阅这些资料,从中常常会发现很多有趣的词,而这些词又与四川历史上一些人物的绰号有不少关联。

四川总督——李豆花

李豆花指的是曾任四川总督的贵州黔西人李世杰。因他常买“蜀中市肆未成熟的豆腐杂生菜煮”的“豆花”吃,赢得“李豆花”美称。

关于“豆花”,《雅安县志》卷四称“浸豆磨浆,岩盐点之成乳,曰豆花。用粗布裹作方块,曰豆腐”。四川人所称豆花,与北方的豆腐脑略有不同。“豆花即豆腐之未成者”,它介于豆腐脑与豆腐之间,嫩一点叫豆腐脑,老一点叫豆腐。所以有老豆腐、嫩豆花之说。食物之嫩者,莫如豆花。日常生活中,形容女人皮肤白嫩也叫豆花。车辐先生的小说《锦城旧事》里有个重要人物“嫩豆花儿”,其真名早已无人知晓,因为她皮肤白而且嫩,所以大家都叫她“嫩豆花儿”。

《啸海成都笔记续编》称:“成都小吃嗑甲于各省最著名者,先有山西馆之豆花,只三文钱一碗。椒油麻酱,辛香异常,每日开堂不过五钟,即已告毕。”不知道酷爱吃豆花的李总督,当年是否曾去光顾过。如今成都的大街小巷,时常可以看到富顺豆花、李豆花的店铺,也是门庭若市、热闹非常。

川剧宗师——康二蛮

康二蛮指的是被称为“康圣人”的一代川剧宗师康子林,因其乳名“二蛮”得名。

康子林于清同治九年(1870)生于邛崃,在家排行老二,长兄康子久,乳名“康大蛮”,他别名“二蛮”。《南史·萧子响传》说,“人名蛮,复何容得蕴藉?”但四川民间却不这样认为。尽管儿女金贵,却都要给他们取个低贱难听的乳名,认为这样孩子才会无灾无病顺利地成长,也就是俗话说的“叫得开,免了灾”,正如民国《南溪县志》所说“祝其体力强健如蛮族,故曰蛮也。”

1930年6月某日,重庆“鼎新”大舞台门前设了一个灵堂。在数百副对联中,有一副对联这样写着:“成都三庆会,中国两圣人”。还有一副对联的下联写着:“子林正音,有为变法,今后登台出角,谁继康家两圣人?”民国时期,中国有两个康圣人,一是维新变法的康有为,一是川剧舞台上的康子林。

成都市志·川剧志》这样写道:康子林“一生极力维护三庆会,曾拒绝高薪邀请,甘与会内同人共渡危艰。对人谦和恭谨,从不疾言厉色,作风俭朴,律己甚严常言‘君子以道为朋,小人以利为友。’奖掖后学,热心公益……以品艺双优而名列第一,获大银奖章。……唱戏之余喜读书、唱扬琴,懂医道、通绘画,并对明清古画有鉴别力……川剧界尊称为‘康圣人’‘戏圣’”。

一个“戏子”何以博得“圣人”之名?不仅在于他戏演得好,更在于他的品德高。康子林是川剧文武生,文、武、唱、做,高、昆、胡、弹无不擅长。功底深厚,嗓音清脆,吐字清晰,行腔委婉,韵味隽永,声情并茂。刻画人物细致真切,性格鲜明,形神毕肖,尖子、翎子、变脸等各种技艺俱佳。《评雪辨踪》里冷、窘、酸、难的吕蒙正为他赢得“活蒙正”之誉,《情探》里忘恩负义的状元郎王魁,《八阵图》里迷茫绝望的东吴都督陆逊,都是康子林的拿手角色。时人赞他“功盖三庆会,名成八阵图”。康子林为人正直,由他和杨素兰、萧凯成等人发起的川剧著名班社“三庆会”,被川剧研究专家周企旭先生视为“现代川剧”诞生的标志。民间戏班子,向来是诲淫的渊薮,一些“草台班子”为吸引观众,尽演一些诲淫戏,如《小上坟》《上游庵》等等。但票友们都知道,这些戏在三庆会里是看不到的。康子林告诫三庆会的演员要讲“口德、品德、戏德”,“表演宁可不足,也不能过分渲染艳情,以免导人以邪。”康子林还成立研精社,致力于川剧改良工作。把昆、高、胡、弹、灯几类剧目综合在一起,对川剧的发展和艺人的团结起到了促进作用。

1930年6月,年届六旬的康子林因常年带病坚持演出,辛劳过度,殁于重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新闻推荐

移动支付不再“城会玩” 自贡41个乡镇银标移动支付受理环境已建成

(记者王乐乐)“以前怕收到假钱,找零也不方便,现在手机支付方便多了。"9月26日,在自贡市移动支付乡镇建设现场推进...

富顺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富顺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