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印象 豆花城 盐之源 才之乡

南充日报 2019-05-09 03:44 大字

●本报记者 张义成 刘莘瑜

4月的富顺,满目绿意,生机盎然。这个因豆花闻名于世的地方,人们对于豆花的喜爱,就像我们南充人爱吃米粉一般。初识富顺,也是因为南充街头的富顺豆花店。

今年4月中旬,借四川省副刊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2018年度四川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评选会在自贡市富顺县召开的机会,我们有幸来到位于天府之南、悠悠沱江下游的 “千年古县”“巴蜀才子之乡”“中国豆花之城”———富顺。点上一碗豆花和一碟蘸水,再来一碗米饭,细细品尝,绵而不老、嫩而不溏,回味无穷。

1 千年古县豆花飘香

珍馐未必皆佳味, 豆花宴客座飘香。“到了富顺,不吃豆花,就等于白来一趟。”从南充坐车到富顺,工作之余,我们迫不及待想要品尝一下地道的富顺豆花,然而却找不到“富顺豆花”的招牌,只看见满大街的“李二豆花饭”“雷三豆花饭”“黄六豆花饭”……

向当地人打听才知道,富顺大街小巷看到的“豆花饭”都是各打各的牌子,他们大都以老板的姓氏或自己在家中的排行而取名。这种“有名有姓”的豆花饭店在城内就有好几十家,即便是富顺的一些乡场的街道上,也到处是“豆花饭”。

我们选择了一家当地人推荐的豆花饭,不大的店堂内有6张桌子,里面已有十多号人津津有味地吃着习以为常的豆花饭。刚坐下,点了两碗豆花,就看见店外陆陆续续有人开车过来吃豆花饭。而路边停着的几辆小轿车的主人,也都是在店内吃豆花饭的当地食客。

“富顺人爱吃豆花饭。就像你们南充人爱吃米粉一样。在富顺,家家爱吃豆花,家家也都会做豆花。县城里和一些乡场的豆花店也是遍地开花。”店里的老板听我们是从南充来的,在我们一边品豆花时,还时不时跟我们介绍起富顺豆花。

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富顺因盐设县,盐业工人和居民、客商增多,餐饮业也随之发达,当地盛产的大豆做的豆腐,就摆上了人们的餐桌。由于食客多,一些没有耐心的食客跑到厨房,直接要锅内还慢悠悠煮着的嫩豆腐,用盐兑水蘸着做“下饭菜”。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嫩可口,就一传十、十传百,“嫩豆花”即传到了民间。

富顺豆花真正扬名于抗战时期。当年四川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剧增,富顺县地处沱江下游,是云南及川西南陆路通向重庆的大道,也是内江糖和自贡盐转运省内外的要道,商旅舟楫十分热闹。名叫刘锡禄的人在城东开一豆花饭店, 他制做豆花有一套自己的“秘方”,做出的豆花色白如玉、质嫩如饴,连窖水也是清甜可口。还研制出“糍粑海椒”作为蘸水,当时名传四方。后来,刘锡禄将其蘸水“秘方”贡献出来,创立了享誉全国的“香辣酱”。

千年富顺豆花,如今早已成为富顺人不可或缺的一道家常菜肴,毫不夸张地说,在中国只要有四川人的地方,几乎就有“富顺豆花”。

2 千年盐史富甲蜀中

在富顺县城盐井街路口,当地人称为街心花园的位置,耸立着一株巨大的黄桷树,黄桷树旁则是自贡市的第一口盐井———富世井的遗址,盐井古石上刻有“古井咸泉”四个大字。

自贡开采井盐已有2000多年历史,共开凿1.3万多口盐井,有的盐井深达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计,等于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玛峰,累计产盐7000多万吨。历史上,自贡以盛产井盐著称,而位于富顺县的富世井,则标志着自贡井盐业的开端。当时的富世井,月产食盐200多吨,够12万人食用一年。

《旧唐书》中说,“县界有井,出盐最多,故曰富世。”富世井产盐从东汉时期一直到明朝正德年间,历时1400年。唐朝时,因避李世民之讳,富世县改名富义县;宋朝时,又因避赵光义之讳,富义县改名富顺县,沿袭至今。

古井咸泉向世人展示着富顺盐业曾经的辉煌,站在高高耸立的天车架下,仿佛听见从井里提取出、来自地下千米的盐卤水哗哗流淌。置身于“古井咸泉”旁,遥想当年,车马喧嚣,各地盐商云集于此,定是一派繁盛景象。

少吃盐,多吃醋,不打麻将,多散步。现在的食盐供应充足,价廉物美,人们不仅不缺盐,有的还食用过量,以至于有了前面的调侃。然而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人们的温饱需求虽然可以靠自己来解决,但是盐必须依赖外来的商人供应。

盐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在富顺,当地人总会津津乐道于两度“川盐济楚”。19世纪中叶,自贡盐场因第一次“川盐济楚”成为“富庶甲于蜀中”的“四川省精华之地”。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太平天国起义。两年后,太平军攻陷武昌,顺水东下,定都南京。长江中下游的江西、安徽和江苏均被太平军占领。太平天国的横空出世,造成江淮出产的海盐无法像历朝历代那样通过水运上溯到湖南、湖北两省,而两湖地区基本不产盐。短短时间里,两湖盐价飞涨,人民饱受淡食之苦。对此窘境,咸丰年间朝廷下令,把富顺井盐调往两湖销售。这就是第一次“川盐济楚”。

抗日战争时期,自贡盐场因第二次“川盐济楚”迎来了又一个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3 千年文脉才子之乡

富顺老城中心,耸立着一座始建于北宋的建筑———富顺文庙。解说员告诉我们,史料记载的全国1800多座文庙中,现保存完整的仅有29座,富顺文庙就是其中一座。

眼前的文庙,坐北朝南,背靠神龟山、面向沱江,从敬一亭到数仞宫墙,文庙内的建筑依次沿山坡而下,我们被富顺文庙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建筑精美所震撼。

文庙即孔庙,是古代供奉、祭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创始人孔子,以及教授儒学的地方。宋仁宗年间,周延俊任富顺知监兴学校、办教育,任职期间,富顺终于破天荒地出了第一个进士。全县士民欢欣之余,集资修建了气势恢宏的文庙。此后,继任富顺知监知县的地方官员,大都重视教育。在宋朝的三百多年中,富顺考取进士的就有67人,首次出现了一个“才子群体”。在明朝的二百七十多年中,富顺县参加四川乡试,考中了举人474名。在明朝庞大的“富顺才子”群体中,有两人更耀眼。第一个是晏铎,他是明成祖永安十六年的进士,在明代宗时期,与苏平等十人,号称“景泰十才子”。第二个是熊过,他是明世宗嘉靖八年的进士,以学术研究和诗文扬名四川和全国,与成都杨升庵等并称“西蜀四大家”,又与陈束、王慎中、唐顺之等八人合称为“嘉靖八才子”。清朝康熙年间《富顺县志》中,就已出现“才子甲西蜀”之说。

大多数地方的文庙,都会立一块碑,称为雁塔碑。中了进士,他的名字就会刻在上面。科举时代,人们把经过严格考试,获得进士和举人资格的读书人称为才子。作为传播儒家学说和思想的载体,富顺文庙为掀起学习风尚,培养富顺县的人文风气,启发学子苦读成才产生了重要影响。据统计,自北宋庆历四年文庙建成,到清朝末年废除科举考试制度,富顺县共产生237位进士、863位贡生、807位举人。一个小县能有如此“科举业绩”,全国少有。

此外,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红军将领邓萍、革命烈士江竹筠、四川报业第一人宋育人等,都是富顺这片热土孕育的优秀儿女。或许这就是富顺有“才子之乡”美誉的缘故吧。

新闻推荐

富顺29家企业领到返乡创业扶持资金

本报讯(记者秦勇)4月25日,富顺县返乡创业人才项目会上,富顺县向该县嘉华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永鑫汽贸有限公司等29家返乡...

富顺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富顺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