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印象 有盐有味豆如花

南充晚报 2019-04-26 01:01 大字

□ 蔺姝羽(南充)

温润四月,芳草萋萋。

位于川南沱江下游的富顺,紫荆、橙花、月季肆意怒放,一片繁花似锦。 但对食客而言, 纵然百花争艳,俏立枝头迷人眼,也不及一碗豆花的鲜香令人心驰神往。 豆花对于富顺而言,如同川北凉粉之于南充,小面之于重庆, 在川菜小食的味觉江湖里,占有赫然一席,不容小觑。

4月15日至19日, 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2019年年会暨2018年度四川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奖评选会在富顺召开,其间,并举行“千年之约·豆花等你” 全川媒体走进富顺采风活动。且行且食且观且感,才欣喜地发现, 在这一方富饶顺遂之地,不仅有象征市井草根的豆花,还有蕴藏在沃土中的文明脉络。这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富顺文庙、有吴道子的墨宝, 曾走出238位进士、807位举人、863位贡生, 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刘光第、红岩英烈江竹筠的家乡,是名副其实的才子之乡。

豆花 才子之乡的草根情结

漫步富顺大街小巷,豆花的店招随处可见。有趣的是,闻香寻豆花的外地人,却几乎找不到一家名为“富顺”的豆花店,招牌上要么以店主姓名或姓氏排行命名,比如:“黄六豆花”“李二豆花”“胡三豆花”,要么以豆花的特点或所在位置来命名,如:“百玉豆花”“西湖豆花”等,不一而足。

中午时分,位于县城富州大道中段的“李二豆花”店,一桌人围坐席间。尽管是人工添加佐料,豆花蘸水小蝶却像复制品一样,整齐地落座在每一套餐盘旁,恭候每一位食客的到来。不到两分钟,两大钵冒着热气的豆花就端上了桌,大家争先恐后地用勺子“分割”着鲜嫩的豆块,不到一刻钟,泛着淡黄色豆香的窖水(富顺人称“甜汤”)里,就只剩絮状的豆渣了。

有盐才有味。追溯豆花的历史,自然和盐脱不了关系。富顺是中国内陆重要的井盐产区,早在东汉年间,便已开凿有一口出盐最多的“富世盐井”。同时,富顺地处亚热带,土质肥沃,雨量光照条件好,适合大豆生长。由于产盐量高,富顺商贸发达,豆制品应运而生。其制作过程中,按照豆制品形状由液态到固体的凝结程度,顺序大致如下:豆浆、豆腐脑、豆花、豆腐。豆花作为豆腐制作中的半成品, 从点制成花到凝固成块,五六块钱一碗,口感鲜美富含充足的蛋白质,用盐、豆油、糍粑海椒等作料蘸着下饭,既经济实惠,又能让人有饱腹后的愉悦,如花的豆块被人称作“豆花”,也算实至名归了。

其实,豆花的制作工艺简单,川渝地区的豆花店随处可见,但为何富顺豆花能脱颖而出呢?这里,不得不提到富顺豆花的开山祖师———生于1915年的刘锡禄。富顺县城东门的这位豆花店老板,善于博采众长,不断精进豆花制作工艺, 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秘方,他做出的豆花质嫩如饴,绵而不老,嫩而不溏,连窖水都清甜可口。之后,刘锡禄又不断摸索,在口味上下足工夫,形成了风味独特的豆花蘸水———糍粑海椒蘸水。最终定格了富顺豆花的口味标准。

豆花的根,在民间。当地人认为,与那些以高贵自居的美食不同,豆花倡导的始终是平民路线。因此,豆花美食的传承者也很低调,他们从不觊觎“富顺豆花”的名号,而是在各自的餐台后厨, 升级自家的豆花口味,满足食客挑剔的味蕾。正因如此,各路豆花门派各展奇招,才成就了富顺豆花的美食地位,让它成为富顺名扬天下的名片。

才子 豆花之城的精神之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水土的滋养,不仅能形成固执的味觉记忆,还能锻造出一方独特的人文个性。富顺,享有才子之乡的美名。早在宋代,就涌现出60多名进士。明代,在全国名列“景泰十才子”之一的晏铎和名列“嘉靖八才子”之一的熊过,都来自富顺,令富顺名声大振。

时光流逝,贤人雅士的才情消散在旧时的光阴里。让富顺人清晰可辨又引以为傲的才子,近代刘光第当属其一。

初识刘光第, 是历史课本里沉睡的人名,“戊戌六君子”之一。此次富顺之行,有幸来到他的家乡赵化古镇,走进他的故居,认识这位“奋力图强革新的慷慨志士”。

赵化古镇临江而居。 走在青色的石板上,放眼望去,雕花的木建筑,一楼一底的清代民居,年代久远的灰墙黛瓦,留下斑驳的岁月痕迹。 与印象中一些商业开发后喧嚣的古城古镇不同, 赵化古镇上几乎没有游客,居民大多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有的三三两两倚坐门前畅心闲谈, 有的独自缝制手工乐在其中。 夕阳的余晖洒在窗棂楼沿上, 赵化古镇更显静谧悠远。160年前,刘光第就出生在古镇的西街。

刘光第故居掩映在一排普通的民居中,不甚起眼。悬山式屋顶,竹编墙体,小青瓦屋面, 具有典型的川南民居建筑风格。堂屋正中的墙壁上,刘光第曾作的一副对联格外醒目:“为肖子勿为孝子,做良臣不做忠臣”。

刘光第幼时家境贫寒,两三个月家里才买几两肉吃,没钱买新鲜蔬菜,便常常买豆花度过一日三餐。《先妣述略》 中记载,“每用三两钱买豆花,举家判朝夕食为常”。吃豆花长大的刘光第,也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才子,十四岁作诗为文,二十三岁得中举人,二十四岁高中进士,后被列为清末“蜀中文学八家”之一。

故居内的陈设简陋古朴,通向阁楼的木梯嘎吱作响。脑海里,儿时刘光第在这里细咂豆花, 勤学苦读的画面变得明朗起来。从这座普通民居走出的刘光第立志图强报国,在列强侵略,国之垂危之际,毅然投入变法维新运动,成为辅佐清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的军机四章京之一。不想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将时年三十九岁的刘光第屠戮于市。

如今,百年前的血雨腥风早已消融在历史的长河中。小镇在江浪的抚慰中显得平静而闲适。慷慨志士刘光第青史留名,宁死不屈的凛然傲气闪耀成富顺人的精神之光,令人景仰。

短暂的富顺之行,我们惊叹于守望千年的文庙,陶醉于旖旎秀美的自然风光,踏寻历史遗迹穿越时空,邂逅了灿若繁星的才子们。作别富顺,印象中不再只有豆花的芬芳,勤劳勇敢的富顺人, 美丽开放的富顺城,血肉丰满的人文轮廓已触手可及。

新闻推荐

富顺警方反诈骗宣传进校园

“迎庆1号”专项行动以来,富顺县公安局邓井关派出所多次深入辖区各中小学校、幼儿园开展“反诈骗宣传进校园”活动。...

富顺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富顺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