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生态助增收 肃南异地借牧促双赢

甘肃经济日报 2021-01-27 03:53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郑朝华通讯员吴生文兰海鹰

寒冬一到,畜群转场季就开始了,这也是祁连山游牧民族世代传承的生活智慧。

近年来,交通条件的便利和生态理念的深入人心,肃南县越来越多的牧民把冬季牧场“转移”到了周边农区的玉米秸秆地里,以此来保护草原、发展生产。

常建新是肃南县康乐镇牧民,和往年一样,今年冬天他们在临泽县板桥镇租赁了100多亩玉米秸秆地,赶着180多头牦牛来农区搞养殖。

值得一提的是,常建新居住的德合隆村位于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2015年响应国家号召,他们搬出了大山,在肃南县城定居下来,禁牧后的常建新没有安于现状在家吃草补款,而是用自己的双手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五年间,常建新跑过运输,进过工地,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牛羊养殖。每年10月份,他都会收购牛羊,租赁牧草地,干起自己擅长的老本行——放牧,次年3月前后出售,以此来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每年都是我们合伙干,去年牛价好,4个月下来我们每人赚了3万多将近4万元钱,收入还不错。”常建新高兴地告诉记者。

在肃南县,像常建新一样离开祁连山异地借牧的牧民还有很多。据统计,2020年底肃南县共有18.7万个羊单位外出借牧,极大地减轻了天然草原承载压力。

为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肃南县295户947名牧民搬离了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在祁连山外当上了森林草原生态管护员,发展起了养殖、旅游等产业。

在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同时,肃南县还加大了天然森林、草原的保护力度,采取养殖优势畜种、舍饲半舍饲养殖、异地借牧等有力措施,完成减畜10.18万个羊单位,切实减轻了天然草原承载压力,使牧草平均高度达到19厘米,总盖度达78.2%。

肃南县还实施了投资1.26亿元的三北防护林、“一廊两带六片区”生态示范等工程,完成封山育林10.8万亩、义务植树3000亩,非天保工程森林覆盖率达到22.6%,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新闻推荐

山上减畜增草 山下扩群增畜 肃南县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助力牧民增收

肃南县融媒体中心时下,正值接羔育幼工作重要时期。走进肃南县大河乡大滩村牧民顾自荣家,羊圈里的小羊羔活蹦乱跳,母羊正轻轻...

肃南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肃南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