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南牧民: 迁出新生活新出路

西部商报 2018-05-28 07:12 大字

近一年多来,张掖市通过谋划节能环保、循环农业等10大类生态产业,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推动了张掖市绿色经济的转型。

不仅如此,张掖市还根据国务院研究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督查和保护修复工作会议纪要的总体要求及省里的安排部署,实现了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肃南段149户牧民的顺利搬迁。

首席记者 唐学仁

牧民搬出新生活

从大山里搬出来后,肃南县康乐镇德合隆村牧民兰永胜开始了全新的生活。这位曾经居住在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的牧民,在搬迁之前共有草原5103亩(全部属于禁牧面积)。现在的兰永胜不仅在县城有自己的楼房,而且还被聘请为肃南县生态管护员,从事苗木种植和管护。今年年初兰永胜在肃南县白庄子、喇嘛坪、海牙沟等地租赁耕地110亩,新建库房1座(约70㎡)。今年5月兰永胜从青海大通购买了云杉苗,他和妻子共育苗30亩,约3万株。“我现在的生活比城里人充实丰盈,”兰永胜说,他不仅有了自己的职业,而且搬迁后还拿到了补偿资金334315.2元,每年享受草原禁牧补助资金98391.93元。

“搬迁出来是国家政策,不能放牧就搞生态养护,也能挣钱。”兰永胜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比较满意,“不靠山吃山,我们也能生活得很幸福。”

兰永胜享受着新生活的滋润,和他一同从大山里搬出来的安娜正在康乐镇一家文化演艺公司排练舞蹈。这个大学毕业两年的小姑娘对新的搬迁生活充满了自信。

“现在我在县城可以跳我喜欢的舞蹈,父亲在其他地方进行圈舍饲养,闲了去给父亲帮帮忙,然后就带着小伙伴们一起跳舞,这比在山里的生活好多了。”

在肃南县,像兰永胜们一样从祁连山核心区搬出的牧民有149户484人。随着他们的搬出,肃南县境内的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95.5万亩草原将全部禁牧,3.06万头(只)牲畜全部出售或转移到保护区外舍饲养殖,实现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张掖段核心区内无农牧民生产生活的目标。

来自肃南县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县149户搬迁牧民484人中已确定生态管护员118人、在保护区外从事舍饲养殖和贩销的牧民53人、从事旅游及个体经营牧民25人、就近就地务工牧的牧民44人、外出务工牧民34人,已实现就业人数达274人,占全部劳动力332人的82.5%,基本解决了搬迁后转产就业的问题。

搬迁之后有出路

其实对于牧民们来说,世世代代生活在牧场,突然的搬迁让他们很不适应。故土、家园是每一位搬迁牧民最难割舍的情结。但为了祁连山的生态保护,这里的牧民在核心区禁牧搬迁方面,都很理解和支持。

“老人们留恋故土,年轻人更多考虑的是搬出大山后怎么办?”德合隆村党支部书记安俊胜说,搬迁后,所有的牧民都会得到相应的补偿,但大家发愁的是,放了一辈子的牛羊,搬出去后,能干什么?

搬出大山,路在何方?同处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的康乐镇大草滩村牧民耿永山用实际行动给了自己一个答案:租赁饲舍养殖牦牛、马等牲畜40多头。搬迁之前耿永山共有草原面积3130亩(全部属于禁牧面积),养殖牛83头。搬迁后,不仅拿到了搬迁补偿资金18.3018万元,每年享受草原禁牧补助资金6.42万元。

“放了一辈子的牛羊,其他的活不会干,只能继续干老本行。”耿永山说,虽然现在没有了草场,但农区的秸秆很多,饲料不是问题,“只要能吃苦,收入不会比原来差”。

祁连山核心区牧民搬迁是生态工程,也是民生工程,更是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工程。

“我们将把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作为未来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更多的优势生态产品,推进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肃南县县长白勇说。

与此同时,张掖市在加快搬迁区域生态整治修复的同时,加大农牧民后续产业培育,鼓励引导他们从事电子商务、民族风情产品开发、特色餐饮等产业,扶持和培育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牧民发展舍饲养殖,解决牧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提升张掖全域生态文明建设。

新闻推荐

祁连山下马蹄疾

骑手在赛马会上进行马术表演骑手表演飞马拾哈达马术表演扣人心弦年轻骑手纵马奔腾王将文/图4月29日,以“相约山水肃南·...

肃南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肃南,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