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加快发展新乐章 山丹县“十三五”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综述
本报记者钱大伟
“十三五”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310.97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80.7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2%和28.09%,带动就业超2万人。增长的背后,是只争朝夕的奋进。“十三五”以来,山丹县以建设“文化旅游山丹”和全省文化大县为目标,深入实施“旅游+”战略,着力打造“四区三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区,“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旅游品牌影响力明显提升,文体旅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文化旅游综合效益不断提高。
项目建设推进文旅大发展
项目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旅游需要核心景区支撑,建设景区更需要项目和招商强力拉动。近年来,该县紧盯政策谋项目、抢抓机遇争项目、主动招商引项目、齐心协力建项目,通过项目建设促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编制完成硖口古城边塞文化展示区、焉支小镇、“彩虹山丹·如意花海”景观带、高庙乡村旅游和山丹马场旅游等30多个文化旅游规划,发展蓝图逐步清晰。
五年来,各级财政投入资金达1.17亿元,撬动社会投资超过20亿元。建成“彩虹山丹·如意花海”景观带、赐儿山等旅游景区(点)和乡村旅游点20多个,引进并建成各类住宿设施10家、旅游餐饮购物街区6条,新建、改建旅游厕所103座、生态停车场和观景台48个,设置各类旅游标识牌300余块、咨询服务点24处。完成马寨无量殿墩台和圣经楼保护修缮等文物保护项目12个,新建和改造提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4个、文化馆和图书馆分馆5个、乡村舞台107个,县内所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建成新城区公共体育场、新城区足球场、各类健身步道等体育项目15个、文化体育小广场和晨晚练点120多个、健身娱乐场所100多家,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率100%。乡镇、社区和行政村体育健身工程建成率分别达75%、40%和100%,基本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
深度融合丰富文旅新业态
五年来,按照“旅游+”“+旅游”的理念,该县积极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跨界融合发展,不断拓展衍生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
深入挖掘非遗文化、艾黎文化、长城文化、军马文化等资源,出版发行各类文化旅游丛书30多本,拍摄影视作品、纪录片20多部,开发各类文化旅游创意产品3000多件,石木堂红枣木多功能养生系列产品2次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铜奖建成非遗工作室9个、非遗研发中心1个、非遗传习所27个,积极组织参加省市非遗宣传展示展演活动,组织开展非遗“六进”和非遗文化艺术节等活动。采取景区带动、能人带户、公司和合作社+农户等方式,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20多个,创建评选全国和省级乡村旅游村5个、星级农家乐47家。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村1个、市级旅游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4个。山丹羊肉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认证,炒拨拉、罐罐席等特色美食受广大游客喜爱和好评。整合汉明长城、原始森林、雪山湖泊、草原戈壁等资源,借助山丹旅游资源的原始美,着力打造山地户外运动游、航空体育游、冰雪体育游等项目,努力将山丹打造成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户外运动体验基地和重要目的地。中国健身名山——焉支山登山赛、丝绸之路全球商学院智慧精英挑战赛、腾讯益行家古长城公益挑战赛等多项赛事目前已成为国内知名户外品牌赛事。依托山丹马场、焉支山等重点景区,成功举办国际国内知名赛事30场次,打造省级户外运动基地1个、户外露营基地4个、户外精品路线5条,焉支山景区和汉明长城至马场体育旅游线路被评为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
高点宣传铸造旅游新品牌
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借助省内外会展活动和文化经贸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常态化开展宣传推介,不断提高山丹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先后承办了全国世界雪日暨国际儿童滑雪节、全国徒步活动等大型赛事30多场次,组织举办百姓春晚、民俗灯展、文化庙会等活动300多场次,拉动文化消费近10亿元。开通官方快手和抖音账号,定期推送宣传短视频。制作播出《魅力山丹行》《五彩山丹》等专题片30多部,配合拍摄《河西走廊》《一个都不能少》等影视作品、纪录片20多部,并在中央电视台展播。利用敦煌文博会、兰洽会等平台,年均宣传推介达40场(次),吸引游客来丹旅游。与兰州大学和兰州城市学院等高等院校建立暑期研学旅游基地,开展研学教育活动,“世博圣地·五彩山丹”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新闻推荐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郑朝华通讯员石晶“大家排好队,不要拥挤,叫到名字的人就到方书记这儿来领,暂时没有叫到的,先坐会儿...
山丹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山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