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借水润祁连

甘肃经济日报 2020-09-02 01:14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祁玉洁

盛夏时节的祁连山宛如一幅千里画卷,巍峨起伏的群山下绿意融融、流水潺潺。这里是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守护好这座生态安全屏障,造福一方百姓,省气象局立足当地水资源禀赋特点,不断加强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武威市气象局副局长魏育国告诉记者:“祁连山地区云水资源丰富,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对改善整个河西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据了解,因空中云水资源丰富,祁连山区局地最大降水量可达830毫米,比河西走廊平原地区高出4至16倍。但由于地理原因,祁连山区云中水能转化为降水的比例不足15%,超过85%水汽常年蕴藏云层当中,白白浪费。

“守着资源没水吃。”魏育国说,祁连山区云量丰富,具备一年四季人工增雨雪的条件。在祁连山增雨雪作业,不仅能增加山区降水量,还可增加走廊川区的降水量。

为了合理开发祁连山的云水资源,省气象局积极借助西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和祁连山人工增雨(雪)体系工程等项目建设机遇,大力发展飞机人工增雨工作,探索开展了祁连山地形云人工增雨(雪)试验。将飞机增雨作业扩展到张掖以东的所有地区,作业时间增加到每年8个月;全省地面人影扩展到14个市(州)的70多个县(区)和中牧山丹马场。

该局针对不同天气条件,不同云系,采取飞机、火箭、高炮和地面烟炉等多种作业方式,上马了全年都能开展作业的综合作业体系。自2010年启动实施祁连山东段常态化、规范化的人工增雨(雪)作业以来,已先后在祁连山脆弱生态区建成人影作业点71个,覆盖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以上。

人工增雨(雪)作业取得了重大成效。据卫星遥感监测,近20年来,祁连山境内六条山水河来水量明显增加,2019年天然河道来水量1.88亿方,均较常年偏多30%以上。

雨水增多,有效改善了祁连山区的生态环境,而且使整个河西平原地区生态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石羊河流域是河西平原上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上世纪70至80年代以来,由于上游来水量减少,石羊河流域的土地荒漠化严重,给当地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

如今,随着祁连山区降水量增多,石羊河水系流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据监测显示,2019年该河年平均流量为11.37立方米/秒,较常年偏多50%。蔡旗断面过水量呈逐年增加趋势。2019年年平均流量为4.0118亿立方米,较近10年平均偏多23%。作为石羊河流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标之一的青土湖变化更为突出,2019年青土湖水域面积达到26.70平方公里,与近10年同期平均相比,水域面积增加了38%。水域面积增大的同时,近10年来,青土湖及周边植被平均每年增大1.81平方公里。

雨水多了,植被丰富了,也有效抑制了河西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据监测显示,民勤绿洲两年来大气降尘量均少于往年,荒漠区风蚀程度较轻,大气湿润指数值明显增大。

人工增雨,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也使河西走廊地区的小气候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今的河西走廊,水草丰美,牛羊遍地,雪山与草原相辉映,湿地碧波荡漾,芦苇在风中摇曳,清澈的湖面倒映着芦苇还有水里的白天鹅、黑天鹅、鸳鸯等构成了别样景色。谁也想不到曾经大漠孤烟的河西地区还有如此秀丽的美景。

金昌市永昌县城关镇镇长崔涛介绍:“生态环境好了,今年城关镇还被气象局和文化旅游厅评选为特色气候小镇,今后这里乡村旅游将带动乡村振兴。”

“未来,我们将优先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和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生态恢复区地面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以乡村生态屏障区、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涵养区以及地下水超采区为重点,常态化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助力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荒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保护,为西部生态环境贡献气象力量。”省气象局局长鲍文中说。

新闻推荐

中央政法委民政部调研组来张掖市调研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工作 孙燕飞李剑赵学忠一同调研

本报讯(记者钱晓萍)8月26日至27日,由中央政法委基层社会治理局一级巡视员汪锋、民政部办公厅副主任王克强带领的中央政法委...

山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山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