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老军乡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让贫困户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张掖日报 2020-06-01 10:30 大字

本报记者陈露杨静文

60岁的山丹县老军乡农民潘炳辉从没想过,活了大半辈子,又成了村里的“新人”。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大山深处搬至山下水电路网一应俱全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从破旧的土房子搬进青瓦白墙的小洋房,从山沟沟里“刨食”到年均收入上万元……新村子、新房子、新日子,如今,潘炳辉的“新人新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潘炳辉的新家叫硖口新村,因紧挨着已有600多年历史的硖口古城而得名,这里住着老军乡10个村的1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军乡地处祁连山浅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干旱缺水严重,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难度大。2017年,为有效改善“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现状,山丹县投资2200多万,在312国道沿线规划用地27.36万平方米,修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8年10月,搭乘着易地扶贫搬迁的“幸福快车”,117套特色民居住宅拔地而起,成为今天蔚为壮观的硖口新村,361名贫困群众离开“穷故土”,成为硖口新村的“新村民”。

青瓦白墙的独栋院子,平坦宽敞的水泥村路,近处是排排绿树红花,远处是沃野青山,如今的硖口新村步步是景。老军乡党委副书记丁勇说,这些都是能让老百姓“搬出来”的“硬件”。老军乡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过程中,坚持易地搬迁安置、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产业培育同步推进,配套建设了生活居住区、生态绿化区、娱乐休闲区、产业发展区、商业运营区和文旅展示区六大功能区,全力打造出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民风淳朴硖口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跟过去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对这个新家我们绝对是一百个满意。”说起现在,潘炳辉喜不自禁。“那以前的家在哪呢?是怎么样的呢?”“老家”在老军乡羊虎沟村的潘炳辉指着远处的大山说,就在那个山脚下,有几间住了几十年的土房子。“老伴常年卧病在床,儿子三级残疾,两个孙子还在上学,每天五点起床,用一个半小时把孩子送到乡上的学校上学,再花一个半小时回家照顾老伴,喂养几头糊口的牛。”对那时的日子,老潘有种“不堪回首”的心酸。

2018年,苦尽甘来的潘炳辉搬进了硖口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随着环境的改善,日子好像也上了发条,在富裕的路上铆着劲前行。“住的条件好了、送娃娃上学近了、挣钱路子多了。”潘炳辉喜滋滋地说,不仅住上了新房子,家庭收入也有了显著提升。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万块钱住上了新房,去年政府还给补贴了5000元锅炉和煤炭钱,20亩地还给补贴2000多元,低保能拿到1700元,家里养了十几头牛每年净赚1万多元,政府还给我安排了一个生态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一年能挣8000元,收入比过去翻了好几番,这日子真是过得越来越有个盼头了!” (转二版)

新闻推荐

陇原“扶贫电”售全国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沈丽莉通讯员韩婷赵文丽甘肃,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目前,全省仍有8个贫困县未摘帽、395...

山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