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搭建“连心桥”服务群众
□高伟
在山丹县的大街小巷,常年活跃着一支网格员队伍,他们每天奔走全县884个网格,负责矛盾纠纷化解、法律法规宣传、重点人口管控……今年,该县以综治中心建设为抓手,以派出所为依托,推行“综治网格长+民警+服务对象”模式,形成了“有网有格、以格织网、一网覆盖、格格联动”的工作布局,实现了“责任网格化、平台信息化、治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的效果,趟出了一条符山丹实际的基层治理新路子,打造了网格化管理的“山丹样本”。
打好“组合拳”,织密“平安网”
284个高清摄像头化身“千里眼”,24小时回传实时画面,21个二级网格、84个三级网格可点对点查找信息……清泉镇综治中心工作平台不仅集任务派单、流程监管等功能为一体,还能对网格员进行实时调度,进行精细化、动态化管理。全镇144多名专兼职网格员今年已上报信息19972个,化解矛盾纠纷848起。
“创新‘网络+雪亮工程’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统筹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化解风险隐患、创新社区治理、促进和谐稳定中的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山丹县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各乡镇用网格化治理这根“绣花针”,“绣”出一幅幅基层治理的新画卷。“大到社区项目建设,小到家长里短,我们什么都管。”清泉镇前窑社区网格员张爱军说,他工作时带上智能手机,遇到问题,马上拍照,然后上报社区,社区不能解决的,就上交上级部门协调解决。
该县打造以“雪亮工程”+综治信息平台、以手机终端APP为基层网格神经元的智慧治理系统,加快构建覆盖全县的县、乡镇、村(社区)三级“雪亮工程”、综治信息平台和1047名网格信息员网络队伍,充分发挥网格员的维稳作用,增强维稳监管能力,方便群众参与共建共享共治,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延伸治理触角,做足“绣花”功夫
“我们村实行社长兼任网格长方式,依托网格化管理平台,建立健全社情民意快速反馈与联动处理机制,有效破解了无人管事的村级末梢治理难题。”东乐镇城东村网格长赵志敏说。
“通过网格化管理,将各项工作机制架设在网格之中,明确包保网格、明确负责人、明确工作职责,乡村振兴、集体经济发展、环境整治等各项工作成效明显提升。”东乐镇负责人介绍说。紧盯百姓需求,在网格做足“绣花”功夫,依靠网格员的一双双眼睛及时发现问题,这两年全县警情明显下降,大量的矛盾在萌芽状态就被消灭。
“把网格建设好、服务好、管理好,要坚持开放共治,动员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实行多元共治。”县委政法委负责人说,随着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多元共治的网格化微自治机制正在形成。
多元联动融合,变“独奏曲”为“大合唱”
过去,社区民警现场处置问题,排查各类隐患,总因为繁重的接处警、调处纠纷等工作而心有余而力不足;网格长日常进行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后,在现场处置中却没有“硬抓手”。如今,“综治网格长+民警+服务对象”新模式改变了以往各自为战的工作模式,使警力下沉到网格,同时依托相关职能部门和以群众为主体的“百姓参政团、道德评判团、百事服务团”,使社会矛盾调解由原来的“独奏曲”变为现在的“大合唱”,筑牢了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今年1月,清泉镇郇庄村的村民郇玉荣在民勤县发生意外后,网格员了解到情况后及时上报到村党总支,并迅速组织百事服务团成员赶赴民勤调解纠纷,通过调解为家属争取了92万元赔偿金,及时化解了矛盾,避免矛盾纠纷扩大化。
郇庄村村党总支书记张建林说:“像以上这种涉及民生、稳定工作的问题,90%能解决在村里,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需要人性化服务,在农村,广大群众彼此在生产生活上都有联系。”通过“三治”模式和网格化管理相结合,既可以依托基层力量,又能团结群众互助,解决一站式服务大厅无法处理的问题。
新闻推荐
本报郑州12月2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薛砚)第二十届绿色食品博览会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12月1日在河南郑州...
山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山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