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能力提高

甘肃经济日报 2019-11-21 00:32 大字

本报山丹讯(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通讯员赵新民)山丹县把全域无垃圾工作与人居环境治理三年行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完善环卫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全域无垃圾治理任务落实、设施配套建设、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等情况的督查指导,最广泛地发动组织群众,真正形成“人人关心环境治理、个个投身环境治理”的浓厚氛围,城乡环境面貌和人居环境明显改观。

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累计建成综合市场2处、临时市场4处、公厕45座。集中供热工程顺利完成,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工程投入试运行,山丹河城区段河道治理项目按时完工,固体废弃物处理场已完工,有效改善了山丹县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区环境面貌。投资1200万元的垃圾中转站项目建成投用,生活垃圾转运至张掖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进行无害化处理;投资2376万元的张掖市首家固体废弃物填埋场现已完成工程量的90%;乡镇坑塘纳污治理项目进展顺利;为乡镇配备大臂双缸可卸式垃圾车15辆、垃圾箱170个、垃圾桶3460个、果皮箱25个、轻型钢垃圾收集站8座,基本实现了“一社一斗(池)、一村或多村一站(场)、一镇(乡)一车”垃圾收运设施配备要求。

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开展垃圾收运试点,“户分类(保洁)、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体系基本建立。累计投入资金8500多万元,动员发动干部群众18.78万人次,整治河道沟渠3000多公里,清理垃圾21万吨,整治农村“三堆”21.6万立方米,环境“老大难”问题得到有效整治。通过集中清理、财政奖补、定点回收、以旧换新等措施,废旧地膜回收率、秸秆利用率、固废收集率显著提高,一批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尾菜利用等资源化处理项目建成投运,既减少了农业生产垃圾总量,又构建起了资源利用体系。

新闻推荐

山丹 小谷子种出脱贫新“硒”望

本报通讯员翟继宗近日,山丹县金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山羊堡村种植基地内,大型收割机正在收获成熟的丹谷2号黑谷子。金灿灿的...

山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山丹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