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热爱家乡传承民间文化 读李刚《西部物语·硖口风》有感
李刚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山丹人,为人正直,性格略有点腼腆。在我的印象中他根本不像一个“文化人”。我和他认识是四五年前的事了,那时他在清泉镇开公务车,给我的感觉是人利索、干练、技术娴熟、热情谦虚,的确是一个称职的驾驶员。
今年五月的一天下午,他在文化创意中心办事,偶遇李刚,闲聊之中,他拿出一本《西部物语·硖口风》的文稿,说让我给他看一下,“夸奖”我也是山丹有点文墨的人,给润色斧正,提出建议意见。我问他这是谁写的。他说:“这是我写的,已经写了几年了,现在正在申请书号,办理相关手续,准备出版。”听了他的介绍后,我一下愣住了,睁大眼睛吃惊地看着他说:“真是你写的?”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他是一个驾驶员,怎么能干上这个“行当”。此时的我,心中暗暗窃喜,内心中自言自语:“山丹还是大有人才啊!”
几经寒暄,我才知道他是山丹县老军乡硖口村人,出生在这里,他的童年正是在这里度过的。正是因为这片热土养育和培养了他,是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给予了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近16万字的家乡风物志《硖口风》。我看了他的手稿后,感到李刚非常眷恋家乡这片热土,与这里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结下了。他能拿起文笔书写家乡、讴歌家乡、宣传家乡的这种家国情怀,值得让新时代的山丹文人墨客学习、借鉴,坚定文化自信,用动人的诗词歌赋,抒发对家乡、对山丹的拳拳之心。
其实,我对李刚的作品,只是从框架、前后顺序、编排上提出了建议意见。真正看到样书后,我觉得他的《硖口风》之所以录入《西部物语》丛书,就是真实地反映了西部丝绸之路上一个小山村的变迁,既反映了当地的人文习俗、历史沿革、风情画卷,又让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了霍去病、卫青马踏匈奴、征战河西路过硖口驱逐鞑虏的战争场面;听到了丝路商队穿越硖口的阵阵驼铃声,眼前浮现出了硖口驿古道人流如织、东往西来、市井吆喝叫卖、开展丝绸边贸交易的热闹场面……
《西部物语·硖口风》从作者童年趣事写起,作者通过自己儿时的一些童趣记述乡愁,采用散文、小说、诗歌等方式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和故土的眷恋,以小见大,既反映了纯朴的民风民俗、人情世故、亲情友情,又反映了硖口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用生动朴实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热爱和赞美。站在一个小山村的平台上,放大视觉效应,宣传老军,宣传山丹乃至张掖,精神可嘉,值得称赞!我认为在新时代全面开展的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建设主战场上,这本小册子的出版也是正逢其时,将对服务乡村振兴,弘扬和传承民间文化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翟继宗近日,山丹县金谷子种植专业合作社山羊堡村种植基地内,大型收割机正在收获成熟的丹谷2号黑谷子。金灿灿...
山丹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山丹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