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森: 矿井下的“掘进者”

甘南日报 2018-10-23 09:08 大字

每天,退休老人赵森按时作息,一日三餐,自己动手。

衣服脏了自己洗,从来不麻烦儿女,这对82岁高龄的他来说,显得难能可贵。

妻子在9年前去世后,儿女们坚持接他过去同住,被他婉言拒绝了。“在贺兰山30多年的矿工经历,教会了我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赵森说。

1954年,18岁的赵森从河北唐山矿机厂调入兰州矿务局,再辗转到山丹矿务局工作。

“1965年,由于工作调动,我从甘肃省山丹县坐了两天两夜的汽车,来到位于贺兰山白芨沟的宁夏燃化局基建公司建井队,自此之后,就在石嘴山深深扎下了根。”赵森说。

刚开始,矿工们集体住在用苇草盖的大席棚里,时不时被大风吹翻,大家裹紧被褥一夜难眠。“建井队的掘进流程是单调的,不外乎打眼、放炮,出渣、钉道,架棚、砌碹,但工人们在劳动中建立起的感情非常深厚,让人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赵森说。

建井掘进工作有一定危险性,井巷偏帮、冒顶时有发生。

班长和老工人就像兄长一样,时刻关心着年轻矿工的安危。在处理冒顶事故的危险时刻,他们都冲在前面,而让年轻矿工守在安全地带辅助。平时重活累活他们都抢着干,天天一身泥水满脸汗水,这些场景赵森一直牢记心头。

从事矿建工作,生活设施都是临时的,又远离城市乡村,后勤保障不易,生活条件很艰苦。有时山洪暴发,道路阻断,无法下山采购蔬菜,工人们以辣椒下饭,仍然干劲十足,毫无怨言,从来没有因此而耽误生产进度。

“建井队成立伊始,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开凿大岭平硐,让汝淇沟煤矿的优质无烟煤通过平硐在大峰沟火车站装车,实现铁路运输。”赵森回忆,工人们铆足干劲,修路、架线、打井、盖房,3个月完成开工准备工作。

1971年9月,建井队在大岭平硐创造了岩石平巷大断面独头掘进月进尺219米的好成绩,1972年1月又创造了月进尺370米的新记录。

1973年11月,在贺兰山磷矿的建设中,建井队再次创造了岩石平巷独头掘进月成巷759.2米的全国记录。

“1976年唐山发生大地震,老家的13个亲人不幸遇难。”赵森说,当时工作忙,没能及时赶回老家。直到事后建井队特批一周假,回家祭奠后,又匆匆赶回宁夏。

当时上海、山西等地都能自主生产采煤设备八斗机,赵森与徒弟们不服气,自己摸索研发,最终研制成功。后来他又带着钳工班发明了四臂液压钻装机,主持10余项机械创新发明,节省资金上千万元。1978年,赵森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赵森不但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宁夏煤炭事业,子女也成为“矿二代”。“大女儿赵建华在建井队工作直至退休,大儿子赵建勋在基建公司工作,二儿子在东方钽业工作。”赵森说,宁夏就是自己的第二故乡。

“尽管现在很多煤炭基建、生产单位已经不复存在,当年的第一批建设者早已退出工作岗位,但是他们的历史贡献值得人们铭记。当年建井队那种甘愿吃苦流汗、勇于开拓进取的主人翁精神,更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发扬传承。”赵森说。

(据《宁夏日报》)

新闻推荐

山丹各类返乡创业人员达2220人

本报山丹讯(通讯员翟继宗钱秀梅)山丹县以返乡创业试点县创建为契机,积极探索优化鼓励返乡的体制机制环境,多渠道吸引外出...

山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山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