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心只为“一颗豆”
“粮安天下,种铸基石”。当关注到我国四大粮食作物之一的大豆一直没有突破性高产品种,常年从国外进口的现状时,张大跃研发高产大豆的斗志被激发了。他毅然拿出全部资金,成立张掖市宏顺通现代农业科技研究院这个为数不多的民营科研机构。从那时起,他一头扎进高产大豆优良品种的培育。他从全国大豆主产区的东北三省及黄淮海地区引进优良品种3000多份,每年利用冬季赴海南、云南进行杂交育种,夏秋季再回张掖选地试种,日复一日,风雨无阻,经费用完了,他就从退休工资里抠,或者东拼西借,为了挤时间,他几乎把实验室和家都搬到了试验田。
“如何判断培育情况?”
“一天到晚泡在地里啊,你得来回摸清楚每一株杂交植株的长势性状……”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张大跃最终以野生大豆M7为父本,航天辐射育种材料“铁丰18号”为母本,通过孵化、提纯、复壮陆续培育出张豆杂交大豆系列新品种1至6号,具有适应性强、单产高、抗旱节水等优势。其中张豆1号于2011年3月获得甘肃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证书。2013年8月,经农业部专家组、甘肃省育种专家组对张掖现代绿洲农业示范园区百亩“张豆1号”杂交大豆高产示范田测产,亩产396.24公斤,分别是当年美国平均亩产170公斤、巴西180公斤的2.33倍、2.2倍。其主持完成的《甘肃省优质高产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的选育及示范推广》项目,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验收鉴定。2014年张掖市人民政府授予“高产优质杂交大豆新品种”——“张豆1号”繁育及示范推广“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9月,张豆1号取得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证书。2018年7月,张豆3号获得植物新品种种权证书,至目前,其他系列新品种种权证书正在审查中。
“27年的光阴,这样值得吗?”面对记者的疑问,张大跃心怀一本大账:中国每年进口近9000万吨大豆,按照全国大豆平均亩产129公斤算,需要近7亿亩土地,如果按张豆1号亩产396.24公斤算,2.2亿亩土地,张豆1号一旦推广,对节约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不言而喻。
因为一份责任,他为“育豆”倾其所有。
张豆系列的成功培育,对张大跃而言是努力结晶也是运气使然。但这份幸运背后的承重,却是张大跃个人的坚守和家庭的支撑。
2007年11月,张大跃去海南开展为期4个月的育种,每月住宿费200元,10亩育种地租金5000元,尽管他把花费极尽所能地节俭,回家时还是身无分文,同是农户的房东看他不易,免了租金才让他有了回家的钱。“培育一个杂交新品种,运气好的话5至8年,投入至少200多万,对于我们这样的私人农科院来说,压力真的很大。”
“都说我嫁了个干部,可事实是一辈子了都像个打工的农民……”由于长期帮助丈夫手工摘种选种,妻子陈丽的双手有了不同程度的静脉曲张。在小儿子眼里,张大跃是那个长期不着家、别人嘴里的“张总”,从小到大,他只会跟着别人称呼张大跃为“张总”,“爸爸”这个称呼熟悉却又陌生。原本执著跟在父亲身后搞育种的大儿子,眼瞅着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紧张,张豆系列仍推广不畅,只好另谋生路,辗转外地开起了酒吧。工作和生活的痛苦交织,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张大跃的育种之路,将情怀责任大写,却对家庭朋友充满了亏欠。为节省开支,退休的三哥、三嫂,从事医学开门诊的弟弟、弟媳等家人、朋友轮番上阵,帮着他搞后勤、干农活、借资金,却都默契地不提回报。“因为我们太了解这个人和他干的事,大家大都农民出身,知道好种子对农民的意义,只要这个研究成功了,农民都受益,我们的帮衬也值了!”为方便张大跃搞科研,更好支持项目发展,市委市政府多方协调人才公寓改善住宿条件,多次前往项目基地、工作室开展走访慰问。这一切鼓励让张大跃铭记、动容在心,也在每一次失败后更坚定了干下去、要干成的决心。
走近张大跃,你会为他年逾花甲却散发出的精神力量所感染,那是一种不达目的永不放弃的执著,一种全力以赴直面挑战的坚毅。“张豆”虽小,但是张大跃的梦想却很大,他说:“我希望未来的某一天,‘张豆’可以推广,成为造福农民的种子,成为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的一分子”。
新闻推荐
全国暨甘肃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张掖市举行 杨峰于永梅出席仪式并揭牌
本报讯(记者钱晓萍)12月15日,全国暨甘肃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在张掖市军粮供应站举行。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副局长...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