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寺村:帮出满意度 扶出真感情

甘肃经济日报 2020-10-21 00:30 大字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胡旺弟 通讯员 张敏娅

深秋时节的甘州区,到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日前,走进甘州区甘浚镇东寺村,两排高大的古槐树映入眼帘。村民的院落整齐有序分布在主干道两旁。红砖白墙、宽阔的大门、一砖到底的住房以及门前的花坛成了村民家的标配。

前院的小轿车是村民们殷实生活的象征,后院的鸡舍、兔窝、羊圈、牛棚是村民发展产业的体现。

东寺村村民尚丽将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看着干净整洁的家里,尚丽对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帮扶队是我们的致富引路人,没有帮扶队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尚丽说。

6年前,为照顾老人,光靠种地,尚丽一家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脱贫致富成为她最大的期盼。在尚丽期盼致富的同时,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了解到尚丽家的实际困难后,给尚丽爱人联系到离家较近的铁厂打工,又安排尚丽在祁连牧歌打工。现在,尚丽夫妻二人既可以种地,还在家门口的厂里打工挣钱。帮扶工作队还动员尚丽养牛、养鸡多渠道致富,让婆婆养鸡养牛料理家务,一家人忙忙碌碌,收入确不断增加。2015年家里重建了房子,今年4月还花了十几万元接了新车。

和农家小院的闲适恬静相比,十月的张掖田间地头热闹非凡。村民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地头,村民的说笑声和大型收割机械、运输车辆的轰鸣声共同构成了一幅丰收的画卷。面对这样的场景,东寺村驻村帮扶工作队一刻也没有停歇,这支来自甘州区民政局、司法局和水务局三个单位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队员平均年龄只有36岁,但他们分工协作得非常顺畅。田间地头有他们的身影,农户家里他们也是常客,入户走访,听民声,解民忧。“多看、多问、多跑腿,扶贫要入心。”驻村帮扶工作队员用行动换来了与村民的心连心。

66岁的村民毛元德老人身患重病丧失劳动能力,唯一的女儿远嫁他乡,除了生活无人照料,医疗费更让他捉襟见肘,靠着低保金维持生计的老人脸上曾无一丝笑容。驻村帮扶工作队来了之后,不仅嘘寒问暖关心老人的生活,还帮助老人落实医疗报销、大病救助、临时救助等医疗保障政策,为老人解决了住房。一件件暖人心的帮助让毛元德老人重燃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身体好转了,他也开始养牛、养鸡,每年两头小牛的收入就是两万多元。今年,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沟通协调下,扶贫单位又帮助其粉刷了院墙,搭建了凉棚。忙着养牛赚钱的毛元德老人谈起这些满怀感激之情。

甘浚镇东寺村地处祁连山沿山浅山区,因基础设施陈旧、产业模式单一、生产力严重不足,过去是出了名的贫困村。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倾力帮扶下,2017年东寺村实现了贫困村脱贫摘帽,2019年底,东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78人全部实现稳定脱贫。

“东寺村的脱贫摘帽离不开帮扶队的帮扶,工作队驻村以来,队员们白天入户帮扶,解决困难;晚上熬油点灯,汇总数据……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民情、宣传政策,把脉问诊,找准了发展思路。依托制种玉米带来的丰富饲草带动全村发展养殖,让我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大道!”甘浚镇东寺村党支部书记毛守龙说。

东寺村村民石作新看着撒欢的牛犊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告诉记者,在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党委政府帮助进行了圈舍改造,建成了青贮氨化窖,养牛的信心越来越足了。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今年,政府牛羊奖补政策一项,就有了4000元收入,再加上还能繁殖9头小牛犊,半年后出栏收入就过万了!

怎么样才能让老乡们的口袋鼓起来?这是驻村工作队队员们日思夜想的大事。东寺村的瑞林畜禽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村里产业发展的引领者。为了让合作社平稳健康的发展,工作队通过电商平台帮助合作社销售农产品的同时,还引导周边贫困户到该合作社务工,实现了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双赢。

合作社负责人王治军介绍:“目前合作社有1000多只羊。制种田规模达到200多亩,经济林420亩左右。蔬菜大棚将近200座,合作社还让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成了‘小股东’。让建档立卡户除了打工挣钱外,一年下来还有分红收入。同时,合作社还定期开展农艺培训,组织村民到合作社务工等,帮助村民拓宽就业渠道,增加收入。”

从细微处办实事解民忧,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在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努力下,东寺村乡村振兴的脚步走得更加铿锵有力。

新闻推荐

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 甘州全力推进农业农村重点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刘枫金秋时节,记者在甘州区靖安乡整乡推进乡村振兴示范项目集镇改造现场看到,青瓦白墙、小桥流水、鸟语花香和百姓...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