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生态宜居之城
(接一版)多年来,园林化单位、居住区的创建活动,使绿树、亭廊遍布住宅小区、单位庭院,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赏景,幸福指数逐年攀升。依托芦水湾景区建设植物园1处,有力提升了市民对园林植物的认知水平。依托“一园三带”工程,大力实施城市防护绿地建设,在高铁沿线、东环路西侧、北三环北侧、滨湖大道、滨河大道建成防护绿地63.08公顷,实施率达88.47%。结合本地实际大力开展节约型绿地建设,将国槐、垂柳、云杉、刺柏等乡土树种作为城市绿化的骨干树种,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中乔灌木所占比重达62.8%以上。推广使用微喷、滴管、渗灌等节水技术,在城市湿地公园、玉水苑、国家湿地公园推广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制定公园管理办法,施行公园规范化管理,全部公园免费向市民开放。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严格古树名木和后备资源保护管理,像这样生长了百年以上依然蔽日葱笼的古树,城区共有9种47株;在重点道路两侧采用花柱、花箱、立体绿雕等方式大力实施立体绿化,营造了“水在城中流,城在景中建,人在绿中行”的城市环境。
生态引领宜居宜游
张掖傍黑河相生,依湿地而建,为全力打造彰显生态特色的“窗口”和现代化文明成果的“会客厅”,依托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及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大做水文章,优化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成区形成了“一片、两轴、两环、四楔、五廊、多节点”的绿化空间格局;积极申报“全省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制定张掖市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程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制定《张掖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采取控源截污、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等措施,完成对市区饮马河、东环路芦苇池等黑臭水体治理,同时结合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建设,对原有城市水系进行恢复和保护。通过近3年的创建工作,水体岸线自然化率达97.5%,地表水Ⅳ类以上水体比率达87.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18天,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改善。
民生引领惠之于民
在全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城市供水和热电联产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和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市区已建成金张掖大道、北三环、昭武路等不同等级的道路115.1公里,道路完好率达97%。倡导绿色出行,不断完善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投入使用的公共自行车站点达48处,修建红色环湖健身步道13.7公里,修建绿色自行车道6.7公里,主要道路、公园等场所均设有无障碍设施;编制完成《张掖市主城区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结合西南二环路改造工程启动实施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张掖滨河新区三水厂实现并网运行,供水水质合格率、普及率均达100%;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达到一级B,城市污水处理率达96.26%,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
100%。
实施以楼体灯饰、路灯为主,广场景灯、庭院灯为点缀的市区亮化工程,对城区15个社区进行了以教育、医疗、体育、文化、卫生、公厕等为主要内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近两年来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达100%,住房保障率保持在80%以上。
历经数年不懈努力,这座西北小城已然山清水秀、地绿天蓝,彰显了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致力改善人居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决心,一个特色彰显、功能完善、生态宜居之城正满怀激情向我们阔步走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杨静文)张掖市植保部门通过引进、试验和示范,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逐步改变防治观念,绿色防控技术得到农户、种子...
张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张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