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强 异地帮扶奔小康,不胜何以归故乡?

天水日报 2019-08-06 12:25 大字

□本报记者王雪梅

天似水墨云无常,风吹婆娑叶渐黄。异地帮扶奔小康,不胜何以归故乡?”张掖市发改委干部,驻麦积区社棠镇李家渠村帮扶工作队队员王晓强8月4日在朋友圈这样写道,字里行间,满是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心和真情。

王晓强所驻的李家渠村位于社棠镇以北牛头河畔,现有耕地面积2136亩。全村有229户1022人,4个村民小组。2013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7户237人,现有未脱贫户11户37人。

“李家渠村原来在山顶上,是整村搬迁下来的村子,离城区比较近,是一个以劳务输出为主导产业的城郊村,村民淳朴勤劳,但是观念相对落后保守,务工渠道比较单一。”据王晓强介绍,虽然村里在去年年底已经脱贫,但是在发展产业方面还是有缺陷。全村2300多亩耕地,其中1600多亩山地成了撂荒地,浪费了资源。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但都是以打零工为主,没有长期稳定性的收入来源。村里除了可以榨油还生产挂面,但是挂面技术有限,生产周期只有冬天几个月的时间,受季节限制,发展局限性比较大……

一口气,王晓强说了好几个制约李家渠村发展的因素,对于这些发展瓶颈王晓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也向记者透露了他的想法和建议:

必须把村里的荒地重新利用起来,引导产业发展,合作社要发展就得放开手脚,引导村民发展产业,想办法让土地活起来,让村上有个长期稳定的收入;

目前村民主要以装修和开挖掘机为主,开挖掘机的都没有取得从业资格证,想着给他们进行统一培训,让他们规范化从业。张掖市是制种大县,全国40%的玉米种子产于张掖,每年9、10月是高耗工阶段,用工比较多,就想着在适当的时候联系好种子企业,让村上的闲散劳动力去那边务工,拓宽务工渠道;

传统挂面受季节影响不能全年生产,但是可以考虑在其他时间段生产一些菠菜、胡萝卜、黄瓜等蔬菜水果挂面,这样不但有了长效产业,而且还增加了品种。

……

王晓强说,李家渠村的内生动力培育方面还有很大的文章做,他虽然来的时间比较短,但是村上村情民意都了解了,扶贫工作也都上手了。晚上、周末住在村上和村民在广场闲聊、下棋、谈心,尤其不厌其烦的上门服务让村民的感触很大,也给了他们脱贫的信心。

推广普通话、宣传扫黑除恶、调解矛盾纠纷等等都是王晓强每天必做的工作。工作之余,他还成了村上的“小喇叭”——播音员,每周的一三五晚上7、8点村里的广播里他宣讲政策的声音会响彻整个村子。

王晓强说,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扶贫产业既要“因地制宜”也要“科学规划”,既要“各领风骚”又要“合作共赢”,既要“坐享红利”又要“自力更生”,在探索中发展,在探索中强大,必将带动一方水土走向富裕之路!这是他扶贫生活中的感悟,也是对天水市扶贫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今年五一期间,村里有个12岁小女孩的妈妈得了重病住院,爸爸在广州打工回不来,小女孩自己跑到兰州找了个饭馆打工挣钱。在学校反映到村上后,王晓强及其他帮扶工作队员一起把孩子劝回了学校,并买了一本书——《北大给青少年最好的礼物》赠送给小女孩,相信这本带着满满情谊的书会陪伴小女孩的整个青春。

新闻推荐

2019年“赢动少年”全国青少年体育冬夏令营(甘肃站)张掖民生小镇户外营地夏令营开营 成广平于永梅出席开营仪式

本报讯(记者杨静文实习生张珂)8月4日,由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司、登山运动管理中心主办,市民生文化体育旅游发展公司承办的2019年...

张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张掖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