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猪油香

张掖日报 2019-05-31 10:18 大字

陶琦

我们这些“奔五”的人,在四十年前还是不太懂事的孩子,虽然年岁不大,但对那时候的生活情况,记忆还是非常深刻的。

那时候,物资极端缺乏,吃什么买什么都是凭票供应凭票购买。吃猪肉要肉票,吃油要油票,吃粮要粮票,有时候就是有票也有买不到东西的时候。那时候肉票少得可怜,虽然猪肉只有几毛钱一斤,但农村工分不值钱,社员挣得少,每家每人每月吃不上几两肉,对大多数家庭来说,家里人一两个月不见荤腥是常有的事。那时候,我的姐姐已上初中,哥哥和我以及两个弟弟也上了小学。我的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按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乡村牛人”。他为人忠厚,又写得一手好字,打得一手好算盘,所以,除了做好大队医疗保健站的本职工作外,大队领导还常常请他帮大队抄抄写写,算个账什么的,因此年年大队年终考核时,都算他满勤,也就是一天能挣一个工,一年挣365个工。换句话说,就是他一年挣的工分和大队书记是一样的,自然我们家年收入要比一般社员家多。尽管如此,家境依然比较贫困。当时,生产队分给每家的口粮是极有限的,买到或分到的肉也是非常有限的,为了使全家人都能吃到肉,只能把有限的肉切得很碎,然后把肉丁下到大铁锅里煮,肉煮熟后,下上面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肉饭。这种肉饭一碗里最多舀上零星几个肉丁,一年也就吃上有数的几顿,很不过瘾。我们家是父亲当家,父亲是一个好当家人。为了不让他的儿女们营养不良,真是想尽了办法。他把肉票拿来买猪油,买猪油比买猪肉划算,同样一张肉票用来买猪油,量要多出不少。然后把买回来的猪油交给勤劳能干的母亲,母亲把猪油用铁锅熬成熟猪油,等冷却后,再装进瓷坛里放荫凉处保存,待日后慢慢享用。猪油炸完剩下的猪油渣,我们叫“油不楞子”,每当此时,母亲就会给我们做“油不楞子”炒菜,使我们大饱口福。那时绝大多数家庭吃饭,除了逢年过节外,没有单另炒菜的说法,其主要目的就是为节俭。有时候,我们也会向母亲提出想吃炒菜的想法,母亲就告诫我们要知足,要细水长流,按她的口头禅说就是“油饼子夹肉——有福不能重受”。当然,自我家有了猪油吃,我们弟兄姊妹们还是挺知足的。隔三差五,吃饭的时候,尤其是偶尔吃干面的时候,母亲就用筷子挑点猪油放到我们的饭碗里,然后我们用筷子搅拌均匀了吃,那热气腾腾的猪油面,吃起来那个香啊,沁人心脾,渗入骨髓,以为天底下除此之外再无美食。我现在想起来都忘不了那个香味。当然,那个时候,家家口粮都很紧张,感觉肚子老是在饿,干面饭、大米饭这些饭食因为做起来费面费米,实际上也不常吃,也就十天半月吃上一顿,平常都是吃清汤寡水的米面条。但是,我家有猪油啊,不管是吃面条饭,还是喝米汤,我们弟兄几个时常背着大人偷偷调上点,甭提多香了。吃不上肉我们也不计较,因为生产队里不如我们家境的人家多了去了。那时候,猪油确实给我们童年的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极大的满足。

当时我们住的是四合院,一院子四五家,关系处理得很好,其乐融融。谁家做肉饭,满院子都飘着肉香。那时候不管谁家做了肉饭,都绝不小气,一定会给院中每个邻居家送上一碗,让尝尝鲜,解解馋。我家炸猪油时,那香味就飘到隔壁去了,把隔壁家的娃子眼红的直流口水。每当生产队分肉时,这些娃子的家长就学我们家,只要猪油不要肉,回家后把分到的猪油炸成猪油。那些日子,多亏了猪油和“油不楞子”里的油气,才满足了我们兄弟姊妹长身体的需要。

几十年过去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顿顿有菜吃,顿顿有肉吃,样样不重复,但是怎么也吃不出当年的香味来,吃猪油饭和“油不楞子”炒菜的味道只能在记忆中品味了,那个沁人心脾、渗入骨髓的猪油香味让我很难忘。(甘州区博物馆)

新闻推荐

点亮人生教育“最后一公里” 张掖市老年大学发展老年教育事业纪实

本报记者杨静文高克堂从教师岗位退休后在市老年大学担任教务长,在学习之余参加教学管理工作,发挥余热的同时也为退休生活增...

张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张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