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掌田”的变迁 ——甘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侧记

甘肃日报 2018-05-18 05:42 大字

本报记者 齐兴福 通讯员 刘枫

初夏,甘州区安阳乡贺家城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一望无际的麦苗绿意盎然,长势喜人。田地间,机械耕种留下的痕迹纵横交错,勾勒出一幅壮美的田园风光。

土地连片整治,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保障。2016年以来,甘州区整合资金9.69亿元,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建设30万亩高标准农田。截至目前,建成高标准农田22.35万亩。

一家几亩地、田分八九块、机械进不去、费时又费力、收入上不去——这是几年前甘州部分乡镇农业发展的真实写照。村民们把这种地称做“巴掌田”。

“‘巴掌\’大的地,机械进去了弯都拐不过来,一年从春苦到冬,收入不了几个钱。”安阳乡高寺儿村村民禅平说。

为了解决“巴掌田”的问题,甘州区提出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建设标准、拼盘式整合的思路,先后整合多个项目资金,将“巴掌田”整合成“大条田”,以此加速全区农业现代化进程,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通过整合,禅平家的20亩“巴掌田”,变成了规格的“大条田”,面积也增加了4亩多。“现在的地好种多了,耕种、施肥、收割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我们老两口除了种庄稼,还能抽空打零工,收入比原来增加了很多。”禅平说。

甘州区乌江镇谢家湾村的村民也是“巴掌田”整合的受益者。村党支部书记任兴春说:“过去村地块小又少,种地不划算,年轻人都出门务工,留下的都是妇女和老人。”

2016年,谢家湾村实施了农田整合项目,并完善了田地灌溉渠网建设,农业种植条件较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快,谢家湾的土地吸引了深圳的一家蔬菜种植企业。2017年,这家企业以每亩750元的价格流转了谢家湾村950亩农田,生产的蔬菜直供港澳地区。当年产出蔬菜400吨,生产总值1200万元。今年,这家企业在谢家湾流转农田的面积增加至2600亩,种植了20余种蔬菜。

土地成方连片,基础设施投入跟进,打通了适度规模经营的瓶颈,村里的各类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一些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回乡创业了。

近几年,随着农田整合项目的实施,甘州区一批特色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迅速崛起,涵盖养殖业、种植业等多个领域。至2017年底,全区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2415家、家庭农场449家,种植大户1723户,全国农民合作社示范社10个、省级示范社40个。目前,全区流转土地24万亩,各类合作社、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7.4万亩,占流转面积的31%。

甘州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办公室负责人告诉记者,农田高标准建设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对生态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通过滴灌设施配套,灌溉成本由原来的每亩110元减少至每亩50元,亩均节省约60元,水资源节约效果显著。肥料成本由原来每亩140元减少至每亩60元,亩均节省约80元,农业面源污染程度大幅降低。此外,通过农田防护林网建设,改善了农田小气候,不仅节约农药成本,病虫害的发生率也持续下降,减少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新闻推荐

黄泽元在智慧政务智慧旅游工作调研汇报会上强调 加快进度 强化力度 力促智慧张掖早见实效

中国张掖网讯:据张掖日报报道(记者王晶晶)5月11日,市委副书记、市长黄泽元在调研智慧政务智慧旅游工作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快...

张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张掖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