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全域无垃圾家乡更美丽 ——三闸镇全域无垃圾工作纪实

张掖日报 2018-01-29 17:14 大字

[摘要]——三闸镇全域无垃圾工作纪实

□梁龙袁昊林

自全域无垃圾工作开展以来,甘州区三闸镇坚持整治与保护并重、宣传与引导并举,在全镇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大打环境“翻身仗”,彻底整治“脏乱差”,实现了105.4平方公里全域无垃圾的预期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强化组织领导,动员部署行动迅速。把开展全域无垃圾工作作为巩固和深化环境卫生大清洁大整治专项行动成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先后召开动员部署会议、推进会议12次,结合实际,制定《三闸镇全域无垃圾创建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各村相继召开村社干部会议、党员大会和群众会议150多场次,统一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

明确目标任务,环境整治成效明显。按照问题查找、整治标准、台账建立“三到位”要求,分步骤、有侧重地对“脏乱差”现象进行整治整改,以公路沿线、村社主干道、河道沟渠为重点扎实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针对上级移交、组织自查及督查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要求、整改时限、整改单位、整改责任人和督办领导、督办单位,层层传导责任,推动限期整改。共清理卫生死角300多处,拆除违章建筑48处,清理“三堆”1200余处,清理沟渠46公里,清运垃圾5200多吨,捡拾回收废旧地膜20余吨。

加大宣传教育,努力营造浓厚氛围。按照“边整治、边宣传、边引导”的工作思路,坚持镇村社三级逢会必讲,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通告、喇叭广播、出动宣传车流动宣传等形式,组织开展全域无垃圾、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等宣传教育。结合道德讲堂进机关、进学校、进村社活动,开展“全域无垃圾·三闸更美丽”主题道德讲堂10多场次,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和“固定党日+”活动开展,在各村开展“全域无垃圾·党员在行动·家乡更美丽”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知晓率,增强了参与整治的积极性。利用赶集日、重大活动日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和环保购物袋发放工作。整治活动开展以来,累计发放宣传资料8000余份,悬挂横幅80多条,制作宣传版面40余块,张贴通告300多份,制作发放全域无垃圾手提袋5000多个,营造了整治工作浓厚氛围。

加强督促检查,推动突出问题整改到位。成立专项督查组,通过定期巡查、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全域无垃圾整治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查找出的问题明确整改要求和整治时限,及时交办,并及时“回头看”,做到交办一件、整改一件、销号一件。严格执行责任追究相关规定,对整治不及时、清理不彻底、措施不得力、监管不到位的村社和“黑榜”曝光的单位,由镇纪委严肃问责。至目前,开展全域无垃圾集中督查评比4次,发布两期整治“红黑榜”,对“黑榜”通报的6个村24人进行了提醒谈话。

坚持贴近实际,着力加强长效机制建设。先后制定《三闸镇环境卫生管理办法》《三闸镇生态环境卫生公约》《三闸镇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制度》等制度、办法。通过“一事一议”和民主协商等方式,由群众每年缴纳一定的垃圾处理费,专款用于村社环境卫生整治。落实环境卫生大扫除制度和周二、五全镇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机制,镇村两级共组建专门清扫保洁队伍13支,137人,实行“定人、定岗、定区域、包卫生”工作机制,负责辖区主干道路、公共地段环境卫生日常清扫保洁工作。按照“一社一斗”要求,新配备垃圾斗48个,做到垃圾斗全覆盖。各村结合实际,自行购买垃圾桶,在主干道、居民点和小区等位置集中安放,安排人员车辆定期转运。至目前,“卫生有人扫、垃圾有车运、倾倒有场地、经费有保障”的环境卫生工作机制已初步建成。严格落实秸秆回收等配套政策,形成以镇为单位,村为基础,社为网格的秸秆、农膜处置工作监管体系,采取秸秆粉碎还田、田间压捆、饲料化青贮、清理回收等工作方法,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以堵促疏”、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的原则,确保了全镇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高效率、高质量开展。

新闻推荐

石头滩上的“大陇椒”上市了

本报记者刘枫1月5日,在甘州区花寨乡花寨村村民祁东林的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大陇椒挂得满满当当,丰收的喜悦让他乐得合不拢嘴。“我从2014年开始种大棚,7个棚全部种辣椒,最近天气寒冷,一斤辣子5元钱,一直...

张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张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