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村“三变”拓富路
本报记者戴珊
时下,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的红提葡萄成熟了,吸引众多前来体验采摘的游客到这里采摘观光。村民杨文堂说:“早在2007年,村上集中拿出土地号召村民建日光温室,现在村里的采摘观光大棚都是当年的大棚上又翻新加固的,村民收入也翻了10倍不止。”把产业做成生态观光旅游业,“三变”改革已在前进村的大地上开出“幸福花”结出“致富果”。
资金变股金村民抱团发展致富
前进村靠近城郊,历来有种植蔬菜的优势,但在2007年以前,村里人多地少,种植品种杂乱,蔬菜产量低,价格也低。为提高农民收入,让村里的蔬菜销售没有后顾之忧,村委会决定建造规模化日光温室,不再让村民们“单打独斗”,而是抱团发展、抱团致富。
魏建明是当年最早跟着村上建日光温室的村民,他说:“当时建日光温室心里还犯嘀咕,要是赔钱怎么办?”当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马志祥拍着胸脯给村民承诺“一个大棚一年卖不上一万块钱我给大伙赔”。有了这句话,村民纷纷跟着建起大棚,2008年,前进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达8000多元,走到了全区村级经济的前列。
2008年,前进村抓住时机,大胆创新,动员村民用土地、牛等入股,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大力发展奶牛产业。建日光温室尝到甜头的魏建明拿出所有积蓄入了6股,全村100多户村民一共集资130多万元,建起甘州区第一家奶牛养殖专业合作社,次年8月,村民们就分到了第一笔红利。至目前,前进村的“前进牧业”拥有13家标准牧场,成为甘肃省最大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基地之一,被农业部定为奶牛标准化示范牧场。2016年,“前进牧业”年销售额达13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3.5万元。
魏建民说:“从建日光温室到建牛场,再到现在村上建田园综合体,我都紧紧跟着集体发展的步伐,大前年我还入了党,如今我家一年的收入将近有10万块,房子有了、车子有了、面子也有了。”
农民变股民助农走上致富路
说起村子的变化,村民杨新安笑得合不拢嘴:“我还能当上股民,还能分到股金,这在以前是我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前进村立足实际,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全方位培育“新农人”,使农民变成股民,提高农民在土地收益中的分配比例,走上了金灿灿的致富路。
杨天卫是村里的贫困户也是前进牧业的股东。如今,他租种的两个蔬菜大棚一年能给他带来近2万元的纯收入,加上一年1000多元的入股分红,家里的日子红红火火。
村党支部书记胡志翼说:“以杨天卫的年收入其实早就脱了贫,只是比起村里其他人的收入算比较低的。每次村上入股我们都会积极动员,有些不愿意入股的我们还会反复入户动员,致富路上不能让一个村民掉队。”
有了入股分红,让没有产业带动或者劳动能力的人每年都能得到一份稳定的收入,按相关脱贫标准就能兜住“底”。
资源变股权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2016年,村上瞄准乡村旅游发展时机,整合全村资源,注册成立甘肃前进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围绕村产业资源和地域特色,抓住田园综合体政策机遇,拓宽发展道路,最终确定农业项目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休闲观光旅游服务和健康养老服务等的发展方向,将农耕文化和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积极入股参与企业发展。
筹备一年时间,全村278户农民参与甘肃前进休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入股旅游产业开发,股数达5393.8股,入股总额639.38万。其中村民入股268户,占比96.4%。公司按照《前进村“大健康产业”融资入股实施方案》为2016年入股股东进行分红,使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与成果。
前进村党委书记马志祥说:“通过田园综合体建设,50岁以下的农民择优录取,50岁以上的农民经过培训竞聘上岗,村里的农民将会全部变成产业工人。”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作为最早践行“三变”改革的前进村,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张掖第一村”。如今村里环境卫生整洁干净,道路宽敞平坦,产业发展有声有色,处处都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闻推荐
本报讯央视财经频道即将播出以“盛世中国、文旅盛典”为主题的《魅力中国城》颁奖盛典。32个竞演城市代表齐聚现场,重温魅力之旅,届时,将发布2017年度《魅力中国城》魅力城市、优秀魅力城市和十佳魅...
张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张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