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悲情黑水国

兰州日报 2017-09-18 00:00 大字

张掖大佛寺大殿内壁上《西游记》的壁画,使得这里的人们很自信地认为《西游记》创作的雏形就在张掖。这个说法当然尚有争议,不过,《西游记》小说描写中,因唐僧师徒确曾经路过的“黑水国”,使得位于张掖的“黑水国遗址”格外引人关注。

黑水国遗址距张掖市区大约十几公里,出张掖市区沿312国道一路向西,从一处岔路拐进去,继续沿乡间便道前行不远,即可看到一处村庄,村庄周围是结着点点积雪的农田,沿村道穿过农田,便到了一处荒漠地带,一同前去的张掖文物局工作人员说:这已属“黑水国遗址”。

瑟瑟寒风中,我小心地爬上沙堆,却不料一堆堆的黄沙和城墙一般高,算是已爬到黑水国古老的城墙上。城内极其空旷,黄沙遍地,到处是断壁残垣,满目的荒凉与死寂,那种扑面而来的苍凉感几乎使人窒息。四下张望,城门尚可依稀可辨,黑水国古佛塔、南城的角墩、黄沙中的角楼都还屹然挺立着,似乎是在告诉来此的寻访者:一千多年前,这里可是一处繁华城市所在地。只是千年后,这座城市仅剩下了一个大致的轮廓,城墙边的几处残破的角楼是最明显的标志,虽历经千年风沙侵袭,依然孤零零地守望着这座残破的古城堡。

黑水国遗址是一座谜一样的古城,各种各样的传说为这座古城披上了一层层神秘的面纱,也为这座城池带来了想不到的厄运。

黑水国遗址中,关于牧羊人发现“金月亮”的传说,就为这座古墓葬带来过一次浩劫。

1938年,国民党旅长韩起功占据张掖后,他听到牧羊人的传说后,大肆开挖黑水国的古墓葬,据说,挖出古陶汉砖无数,仅汉砖即可随便铺一条十几公里的道路。大量的墓葬被撬开,出土了很多墓主遗骸,许多遗骸胫骨都很长,相关专家据此分析判断,他们个头应该较高,由此推断,黑水国一带曾生活着一支不同于汉族的其他民族。

有些专家分析认为,月氏民族分布在东至新疆、西至黑海、西南至伊朗高原的广大地区,其语言为伊朗语族,这些长骨可能就是月氏人的遗骸。

这由不得使人联想起西汉前期,匈奴人和月氏人在河西走廊所发生过的那场惨烈冲突。

早在2100年前,河西走廊就生活着乌孙、月氏等游牧民族,凉州的前身姑臧城就是月氏民族所修筑的最早的城池。有一天,不安分的匈奴人,想称雄河西,独霸一方,于是开始大开杀戒,镇压并驱赶了乌孙、月氏部落,抢夺了这座城池,并成为姑臧城的新主人,匈奴休屠部的头目休屠王成了这座城池的新首领,河西腹地黑水国一带也成为匈奴浑邪王的辖地。当然,这场冲突月氏人的结局很糟,死伤严重,一部分月氏人远遁西域,没有来得及逃走的月氏人则被匈奴收编,他们被称为“小月氏”。战败的月氏人被

匈奴安置在黑水国一带。月氏人开始在此繁衍生息,他们以黑水国区域作为居住区和部落首领的统治中心,杂以畜牧业、农业和渔猎为生。

放眼眺望,黑水国古城遗址很大,破砖碎瓦、古陶残片遍地。我小心地挪步,轻轻地问话,偶尔会肃穆而望。我实在不忍心再踩踏这些千年遗物,我担心会惊醒这座古城的残梦,就让它永远地睡着吧,但愿不要醒来,免得醒来后悲伤。

张掖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据推算,在黑水国区域及周边墓葬区的古墓葬不少于1万座,目前发现的黑水国史前文化遗址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

如此庞大的墓葬群,一方面说明这座城市昔日之大,人口之多,城市之繁华,另一方面,难道生活在黑水国区域没有逃走的小月氏人,还有更加悲情的记忆吗?

风沙弥漫之下的黑水国遗址,那些残垣断壁、石磨残块,碎陶瓦片、与其曾有过的宫墙高院、歌舞喧嚣,奢华侈靡、已经幻化成我脑海中漫无边际的想象。我知道,这风沙、黄土、古墓,残片,连同残损的角楼、欲坠的角墩、破败的佛塔在用悲情说明着过往,它们是曾经的见证者。

悠久历史岁月所能掩蔽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悲情黑水国也许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悲情记忆。

新闻推荐

中国共产党张掖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决议 (二〇一七年九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张掖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二〇一七年九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张掖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张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张掖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