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地名中的诗意

甘肃日报 2019-08-02 05:14 大字

王明博

王登学的诗歌大都是围绕他的家乡——民乐而展开的。他诗歌中的民乐版图并非行政区划上的民乐县,而是以民乐的历史更替展开的,这就包括以扁都口为中心的祁连山山南、山北,甚至包括青海的部分区域和山丹县的焉支山和军马场一带。王登学说:“我所在的西部甘肃张掖民乐县,多民族杂居,地名文化独特,每个村庄的地名可能就是一个村庄的历史。”他的诗歌版图就勾勒在他所叙述的地域范围之中。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版图,这个版图是与他的成长经验分不开的。现代作家中如鲁迅的绍兴鲁镇、老舍的北京胡同、沈从文的湘西边城;当代作家如贾平凹的商州、莫言的高密、毕飞宇的王家庄、苏童的香椿树街等。文学地理版图应该是作家的精神原乡,如同基因一样排序在心灵深处,一旦离开,他的创作就会不自在,也会逐渐干涸。

作家李辉先生曾说过:“地名,是诗词中的动人记忆,是漂泊的乡愁。地名承载着情感和文化,是中国人的一种自我认同方式和情感归宿。地名如人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又一代人息息相关。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即便远在他乡,故乡名字在人们心中永远不会忘记。”这应该是地名文学或地名文化的内涵。

王登学对诗歌是爱到骨头里的。多年来从未中断过,几乎每天都将生活中的灵光乍现用诗表达出来,无论是叙事抒情、状物写景,在流水似的平淡生活中总能捕捉到诗意。看他的诗总会想起鲁迅的《示众》,几乎都是白描,用几个特写就能唤醒记忆。

王登学的诗如野草,灌注着生命的元气,蓬蓬勃勃,郁郁苍苍。因为他的诗句都是从田野走出来的,绝不是在书斋吟出来的。他的专业是林学,专业养成了他和自然的亲密接触,对自然生态、林木花草、鸟虫鱼兽极为敏感,他的诗就是祁连山的生物志。

王登学工作过的地方多,民乐的大多数村庄都去过。关注乡村地名,更多是乡村历史的追述,对乡村民俗的书写,进而对民乐历史的溯说,使得诗歌表达的空间得到了延展,有了一种深邃感。他的地名诗作是一种民间书写,有着浓厚的烟尘味,读来有一种亲切感。可以说他的几部诗集就是民乐的地名志、文物志、民俗志和民族志,比如《魁星楼》:“清代的魁星楼依旧巍然/鸽子站在角檐上、可是清代的鸽子/孔子住一层,仓颉住二层,魁星住三层/鸽子可以在各层间轮流居住/人们也可在各层间轮流叩拜”。

甘肃民乐县深处大西北腹地,依靠祁连山休养生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杂糅,多民族聚居,生活风俗多样化,山南跟滩北有着迥然不同的民俗,地处偏远,民俗保留纯正。民俗是民间文化最直观的表达,也是普通民众心理的调节和诉求。王登学诗中占篇幅很大的也是这一类。

王登学的诗歌多是短章,少有长制。犹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在长诗之中出彩的也仅有几节。读他的诗感受到日之俳句的意味。日本诗人松尾芭蕉的《古池》“寂静的古池/一只青蛙跳池中/刹那的水声”这种诗风,浸透在他的诗句中。“那个金塔寺上下来的喇嘛/一声不响。和流水诵经//那个老鹰,飞向山顶/像经声一样越飘越远//山河,依旧。”(《山河》)

吸收民间文化资源是王登学诗歌创作的重要来源。无论是语言还是民间文学的样式,他都吸纳并反刍。他诗歌中形制较长的一类,都是借鉴民间小调的样式,多以物候和时令推动为结构,如民歌《刮地风》那样,但语言凝练清新,颇有《诗经·小雅》古意,比如《风吹民乐》:“四月风吹草/门头插艾,门洞荡秋/爱与不爱//六月风吹山/山寺花开,云杉苍翠/风声还是松涛//七月风吹花/菊花火红,油菜金黄/色彩天堂任你行”。

新闻推荐

民乐签约项目8项总投资45.7亿元

民乐讯(记者王鹏)7月3日,第二十五届兰洽会张掖市招商引资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在兰州举行,民乐县共确定8个重点项目进行集中签...

民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民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