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垃圾分类收集处理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本报记者徐焘
自全域无垃圾整治行动开展以来,临泽县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把全域无垃圾整治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结合起来,狠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如今已形成垃圾分类收集分拣清运处理、回收利用的工作流程现代文明理念和绿色生活方式深植城乡群众心中。
废旧地膜是农村最常见的生产垃圾,在板桥镇东柳村,农户们趁农闲时节将自家地里的废旧地膜打包,等待废旧资源利用回收站工作人员上门收购。据了解,每50公斤废旧地膜可换一卷新膜,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废旧地膜回收机制不断健全完善。
“我种着15亩地,每年铺新膜就要铺12到13卷。去年兑换了五卷,基本上能铺七亩到八亩地。今年又回收了135公斤,能换三卷新地膜呢!”板桥镇东柳村五社村民王锋说。
“2018年实物兑换的时候,老百姓得到实惠了,因此收膜的积极性也高。今年上升的幅度比较大,收了230多吨。”板桥镇废旧资源利用回收站程光普介绍说。
把面源污染治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积极引进地膜生产加工企业,县财政每年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废旧地膜回收,从地膜销售源头入手开展防控,将使用0.01毫米以上的农膜、地膜回收作为制种企业准入必备条件,建立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回收体系,同时对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开展补贴,有效调动农民、合作社和企业积极性,残膜回收率达84%以上,显著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
“垃圾换物”不止在板桥镇东柳村,这种接地气的方式,在群众中引起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蓼泉镇湾子村村民赵秀芳家门口,有一绿一黑两个小型垃圾桶,分别写着“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
“平时收的塑料类的饮料瓶、旧纸箱,都收到可回收垃圾箱了。果皮、厨余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就放到黑色垃圾桶了。”蓼泉镇湾子村村民赵秀芳说。
在湾子村,每逢周五村上都会集中回收饮料瓶、纸壳、旧衣物等生活垃圾,每次回收都有相应的积分,积分积累后又可以换日用品,不少村民说,只要垃圾分类准确,日用品不用花钱,是笔“赚钱”买卖。
“群众自愿把垃圾分类分好,然后拉到我们的垃圾分类站上,我们给予一定的积分,然后兑换积分超市的物品,回收垃圾的群众也越来越多了。”蓼泉镇湾子村垃圾回收站负责人徐晓莉说。
同时,为巩固环境卫生整治成果,蓼泉镇还采取环境卫生评比、曝光台等制度,督查群众落实责任主体,把卫生做细做实。
蓼泉镇湾子村村干部姚天军介绍说:“我们村建立了网格化卫生监管、保洁责任机制,将责任落实到人头户头上,在共享共管人员、保洁员做好公共区域卫生的同时,动员农户对房前屋后杂物进行集中清理,实现了全村环境整治长效化,不反弹,无死角。”
为引导群众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各镇因地制宜采取空置房屋改造、新建等方式,合理布局建设垃圾分类回收站32个,结合集中配发、废弃木料自制、改造废旧储物柜等方式,户户配齐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粘贴分类标准标识。动员引导居民按照纸制品、塑料制品、玻璃、旧衣物、有毒有害物品等五大类废旧物品,分类收集并定期回收,可回收利用垃圾通过积分后兑换日常生活用品,群众参与垃圾分类收集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生活垃圾传统处理方式得到改变,实现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全县累计回收可再生垃圾396.2吨,有毒有害垃圾14.8吨,废旧衣物75.9多吨,累计落实奖补资金380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岩涛临泽县大力推进县域电商发展,积极拓展地方农特产品销售渠道,着力在破解“临”字号产品走出去、见效益等难题...
临泽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临泽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