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的乡愁

兰州日报 2019-05-27 00:00 大字

走进临泽四坝民俗记忆馆,勾起我对农耕时代的回忆,一份久违的故乡情结在一些老物件的唤醒下复原,漂泊的思念有了归宿。

民俗记忆馆作为维系个体与故土情感的纽带,不仅开拓了旅游新的领域,而且弥补了日渐淡去的乡愁记忆。记忆馆里每一老物件都有独特的历史印记、地理文化特征和自己的故事。村支书介绍说,村里开设民俗记忆馆时,一些老年人把收藏多年的老物件捐献出来。可见他们心中久久典藏着过去生活的珍馐。像一口窖藏多年的老酒,一旦打开,就散发出勾魂摄魄的香,弥漫乡间,奇袭尘封的记忆,寻回根系泥土的初心。节假日有城里的人带着孩子来乡村,在农家风味的小菜馆吃一顿农家饭菜,在记忆馆仔细辨认每一种农具、家什的用处,找回被岁月掩埋住曾经的温馨。本村的几位老人看到我们,不用请前来给我们比比划划说着老物件的用途。如数家珍,口语间的自豪像是为知己斟上封藏多年的老窖,弥漫的酒香感染着双方的心肺。

旧日的农具、家具、器皿等不同的记忆载体,让人回味,让人联想,触摸到旧时情结,五味陈杂,感叹无限。回味,往往让人想起生活的初心。从农耕时期过来的人们,有过太多的艰辛,也有难以忘怀的艰辛中的甜蜜。再苦的日子乐呵呵地过着,简陋的生活没有多少抱怨。简单的快乐,执着的生存信念,默默地演绎着“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的哲学,自始至终地贯穿在生活的枝枝节节。

记忆馆里的物品唤醒了我们日渐淡忘的记忆,打开了情感宣泄的闸门。过去的日子不仅有着艰辛隐忍的疼,更有根植泥土的亲切抚慰和藉存。一架木犁让我想起二牛抬杠的耕种方式,是一幅简洁的水印画:天地间,父亲扶犁,吆喊一对牛“嗨呦……嗨呦”犁地,母亲在后面留种。傍晚收工回来,父亲在后院喂牛,火房里母亲和面,孩子坐在锅台下边择菜边烧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手机、电视,对生活没有过多的奢求和欲望,日子简单而幸福。而这架曾经耕种下无数玉米、小麦的木犁,与父辈的日子契合的那么深,现在默默立在墙角,像一本历史的典籍,期待我们的解读。

墙角的一盘碾子,一盘磨,一口仿造的井,总让人想起:“千家碾子万家磨,井上打水没人说”的俗语。这些东西一个庄子上的人家都可共用,没谁去计较。要是几家在同一天碾米,先来后到,自觉排序。张家碾完李家,李家碾完王家……没有争执吵闹。到是为几家女人聚在一起闲谝提供了便利。碾米推磨的头一天要去生产队向饲养员号下一头稳当的驴。娃子吆驴,一场一场地碾,一场一场地磨。母亲一场一场地簸皮糠,一场一场地箩。麦子一粒一粒流下磨眼。所谓“斗大的麦子还得从磨眼里下去”就是磨坊里演绎出的朴素道理。是说再急的事情得讲秩序,再大的人物得守规矩。

现在脱离了农耕时代,今天的米、面是超市买的,至于怎么来的?享受着现代生活的富足,过去怎么推碾子磨面有谁会去想呢?

民俗记忆馆的墙壁上画着一头牛、一头驴。在乡村,自古墙壁上画的都是神仙、花鸟之类。看到墙上画的牛、驴,深深地激起我们对农耕时代的牛、驴的敬畏和怀念。

要是没有牛,那么多的地怎么耕种?千斤犁铧万斤耙,类似刀耕火种的艰辛简直不可想象。那时候,生产队伺养室的墙上常写着“牛是农民的宝贝”,提醒人们爱惜耕牛。“打牛千鞭成一粒”的说法,是说耕种的艰辛,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式的告诫,是对牛辛勤付出的怜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过好日子是人类生生不息的目标。现在不用二牛抬杠,机器化耕作,效率几乎就是过去的十倍。现在养的牛和驴膘肥体壮,都是为了卖到市场获得利益,已经失去农耕时代人畜之间的亲切。我们在感念好日子的同时,总也忘不了过去人畜之间的温馨依存。

旧时的物品里总藏着许多生活的智慧和温馨。五块木板钉在一起的升子,是每天生活必用的量器。一家人吃米饭,五口人半升,六七口人多半升……十口人就是一升。如果没有升子作量器,做多做少那要造成多少浪费或麻烦。家里的米吃完还没有碾下新米,就用升子去邻居家借。升子是公平的量器。这次借一平升或一尖升,还回去的时候就记得还一平升或一尖升。有了升子作量器,还借公平。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你借我东,我借你西,借来借去邻里关系更加亲密。现在的日子丰衣足食,不再为一碗米东借西借,但总觉得人与人之间多了一丝生分。

过去一个村子几乎就一个井。打水的时间基本集中在中午或晚饭前后。一个木桶,捅链上栓一根草绳,伸进水井摆动,等吃满了水,一把一把提出来。打水也要讲究技巧,猛地让桶子口朝下就吃的快一点。几家人在井口打水,遇到一起也常常交流此类技术。不论大人娃子去挑水或用大桶抬水,只要在井沿上遇见人,必定要喧上半天。井沿可以说是一个村子里传递信息最多的地方。

一盏玻璃罩的马灯让人倍感温馨。原来家家都用煤油灯,后来有了马灯,就觉得煤油灯烟大,条件好一点的人家逐渐换上马灯。那种新奇一时让一家人兴奋不已,把玻璃罩子擦得贼亮。要是晚上浇水提着马灯打坝就不会黑灯瞎火地摸,也不会掉到水里。现在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而且越来越来高端的花样照明灯。可记忆里却缱绻着那种素常的肌肤相亲的甜蜜。

老人的讲解和文友们的追忆讨论,让这些老物件的用途渐渐清晰起来。这些石磨、犁耙、火炕、纺车、算盘、一副马鞍子、一个风箱……都藏着一个个情趣盎然的故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温馨,当然也有日子里的辛酸。留给我们记忆深处抹不去的是先辈在艰辛中燃烧着的生活激情,热切向上的初心。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百十件老物件就是一部乡村生活史。祖辈们的生活的痕迹,隐匿着的乡愁,慰藉我们割舍不断的情感记忆。记忆馆里的老物件让人回望过去,思考眼前,远眺未来。弄清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起来看问题,这似乎是人类的智慧之路。

浓浓的乡愁,让我们在旅游的同时,在历史澄清中回忆过去生活的况味。激起对生活的反思,祖辈们面对简单困苦的生活,没有抱怨,一辈子在黄土地上耕耘,至死不渝的初心,苦难中的坚持正唤醒着我们即将隐匿的良知,慰藉我们割舍不断的情感记忆。映照心灵,净化被世俗掩藏的灵魂,唤醒生活中的诗和远方。

□王升君

新闻推荐

板桥镇“三联五帮”实现“联心帮富”

□丁文斌临泽县板桥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采取“三联五帮一兜底”方式,深入开展“联心帮...

临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临泽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