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蓼泉学校

张掖日报 2018-05-04 16:04 大字

地处临泽县蓼泉镇的蓼泉学校,百年树人,薪火相传,延续着流沙河两岸的文脉。

蓼泉远远近近的私塾和义塾始于汉代,盛于元明清,并延于民国,它们是这方土地上兴学立教的渊源。史载,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都御史廖逢节在临泽古蓼泉旧址设抚彝堡,抚彝堡便成了固定的地方名称。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这里定名为扶彝厅,从此,蓼泉代替了拥有2000多年辉煌文明的昭武(临泽先民月氏人故都),有1753年至1952年整整200年的建县历史。

建于道光三年(1823年)的蓼泉书院,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改为高等小学堂。民国4年(1915年)易名为高等小学校,民国15年(1926年)建为平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校名和学制一改再改:从蓼泉农业中学(1966至1990年,职业中专、高中)、蓼泉初级中学(1990至2011年,九年制)、到今天的蓼泉镇中心小学(2011年至今),其校址虽变,但宗旨未改。

蓼泉在百年办学历程中,群贤毕至、名师迭出,他们通晓典籍、娴熟经史、精通理算医道,且励精图治、严谨治学,为学校发展殚精竭虑。

晚清时期,申大振申缅胥父子、乔彦、秦国英都曾供职于蓼泉学校。申缅胥,字怀亭,清抚彝厅鸭翅渠(鸭暖)人,晚清贡生。其父申大振为道光年间甲午科(1834年)文举人。他自幼爱读诗书,聪慧过人。13岁考中秀才,人称奇才。同治十年(1871年)因为左宗棠平叛新疆催办粮饷有功,被举荐为山西通判,却因丁忧未能赴任。光绪元年(1875年)主讲蓼泉书院16年,潜心培养本地人才,脱颖而出者数十人,被人们推崇、敬重,后被荐为国子监典籍衔,署理本省巩昌府付羌(甘谷)县训导。任满还乡,任本县教育会会长多年。

申缅胥一生博学,善诗赋,著述甚多,现保存下来并被收入《创修临泽县志》的有《合黎朝霞》《板桥夜月》《羊台斜照》《沙河春望》七律4首;《赠孙竹筠先生》五律4首;《题布袋佛图》2首。录入《临泽采访录》的有《南山晴雪》《合黎晚霞》《板桥夜月》《威狄夕晖》《沙河春望》《响山夏涨》《蓼泉清波》《平川秋水》《西湖澄波》《碱滩钓突》《羊台斜照》《鸭翅春耕》《临泽十二景》四言12章等共28篇诗文,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申缅胥赞美蓼泉的诗这样写道:“红廖稀疏,浅水五尺。不染一尘,游鱼可数”。

蓼泉学校历史上以校园建筑古香古色、风景优美怡人而著称。古籍和口传中,学校古木参天,花果遍地,楼阁亭台,飞檐挑梁,粉墙立志,花坛传情,诗意校园,墨韶画屏,布局合理,结构精巧,堪称宫殿式、花园式的校园。

蓼泉书院名满天下,培育出了一代代英杰,他们为临泽文化的继承和光大呕心沥血,理应彪炳史册:申大振申缅胥父子、乔彦、秦国英这些杰出的临泽儿女,或就读或供职于蓼泉书院,播洒文明、传播技艺,令后人敬仰。

据考,从崇祯至光绪年间,扶彝厅累计取秀才506人,选贡生61人,中举者5人(雍正巳酉1729年举秦国英、雍正乙卯1735年举李文学、乾隆乙酉1785年举顾正、道光壬午1822年举范希贤、道光甲午1834年举申大振)。清康熙至光绪年间共取武举人28人、武进士2人(康熙丁未1667年科宋玟、雍正甲辰1724年科侯镇远)。《临泽县志》中,以上96人的姓名、科举和金榜题名的时间都一一有所记载。据民国36年10月统计,全县受过教育的多达5436人,其中蓼泉等书院培养的居多。

新中国成立后,临泽县第一所初级中学就建在蓼泉,它1952年随县城迁至沙河镇,这就是现临泽一中。1968年11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这样的农中就是好》的社论,推广过廖泉农业中学的办学经验。2015年10月,蓼泉镇中心小学被教育部办公厅命名为“第一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校”。

迄今,启蒙教育的教材尚存,恩师传道教化之风犹在,劝导农桑教育思想影响深远,造福桑梓情怀依然,桃李芬芳悠远绵长,教育生命的枝蔓苍郁丰满……印证了当地文脉相承的历史底蕴。  (河西学院)

新闻推荐

临泽公布首批“最多跑一次”办事清单

临泽讯(记者杜学沂)日前,临泽县向社会公布第一批群众和企业到政府“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清单目录,共涉及222项办事事项。今年,临泽县对各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单位具备“最多跑一次”条件的行政权力...

临泽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泽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