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潜心科研结硕果躬耕林业终不悔 ——记第五届全市十大道德模范候选人占玉芳

张掖日报 2017-11-07 10:35 大字

[摘要]——记第五届全市十大道德模范候选人占玉芳

本报记者杨静文

扛铁锹、拿锄头,涉水跋山、早出晚归,一个馒头、一包榨菜、一杯凉开水就解决一顿午餐,一年当中有两百多天都在田间和野外以这样的模式工作着,二十五年如一日,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用辛勤的汗水诠释着爱岗敬业的真谛,她便是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占玉芳。

1994年,从中南林学院毕业的占玉芳被分配至市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秉持“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人生信条,她在自己热爱的科研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五年。二十五年来,她注重林业科研理论学习和方法的创新,在专业领域努力钻研,潜心研究,深入田间地头,掌握第一手资料,对每一项试验、每一个数据都高标准严要求,严谨缜密、尽心尽责,每一个项目实施都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总结,创造性地解决了诸多关键技术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技术理论体系。

林业科研工作常常要到野外开展调查或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作为一名女同志,她不畏艰辛困苦,和自己“娘子军”团队的女同事们风餐露宿。2010年,经过历时三个月的野外调查,共调查样方389个,制作植物标本1100多份,调查湿地植物52科162属269种,取得了黑河流域湿地植物资源基础资料,填补了张掖湿地植物生态研究的空白;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旱生泌盐植物四翅滨藜盐渍化治理技术成果转化与优质饲料生产示范》实施中,为保证500亩四翅滨藜栽植成活率,她和她的团队跟班作业,保证了四翅滨藜在盐碱地的成活率达到85%以上;2016年,在《河西走廊人工沙漠植被土壤种子库结构与萌发策略研究》项目实施中,她和她的团队深入临泽、民勤的沙漠人工梭梭林,顶烈日、冒风雨,设立样地,开展样方调查,分层取土样,从沙漠中将土样背出来,进行种子库萌发实验……

占玉芳不仅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获得了一批科技成果,而且一直致力于以葡萄、桃、李、杏、枸杞为主的特色林果产业发展的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建成科技示范基地2600亩,开展林农科技培训7000余人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300万元,间接效益达1亿元,为干旱区林业科研及生态环境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二十多年来,她先后引进林果花新品种100余种,筛选推广林果花良种30多个,培育良种苗木50余万株,提高了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良种使用率。1995年,率先在河西地区樟子松播种育苗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樟子松播种育苗实现亩产苗量12.5万株,在河西地区尚属首例,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作为林业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占玉芳深知科学技术对林果业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她和同事们一起探索和研究,总结提出的“干旱区紫叶矮樱嫁接繁育方法”“硬枝嫁接削穗器”“一种酸枣根颈处嫁接繁育良种枣的方法”“一种提高桃良种抗寒性的栽培方法”等发明成果,解决了林果新品种在河西干旱荒漠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问题,提高干旱区林果种苗嫁接成活率,为河西走廊引进和规模化繁育林果新品种开辟了新途径,全面提高了林果良种栽培的整体科技水平和效益。

二十多年来,占玉芳先后荣获“全省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先进个人”“全市巾帼建功标兵”“张掖市2012-2014年度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每一份荣誉的背后总有一些不为人知的牺牲和无奈,习惯了以单位为家、以工作为重的她,每每提及家庭,满是愧疚,“因为工作的特殊性,常常把孩子托付给‘小饭桌\’,对孩子亏欠的太多了。但既然选择了做科研,我就得担起这份社会责任,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占玉芳无私奉献、勇挑重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科研管理室的同事们,科研管理室在她的带领下连续六年年终考核均为单位一等奖。

二十五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倾情林业科研事业的她,用强烈的责任心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科研道路上结出了累累硕果,谱写了一曲爱岗敬业的奉献之歌。

新闻推荐

临泽前三季度接待游客四百余万人次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二十三亿元

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二十三亿元

临泽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临泽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