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 罗绮三千 丝路服饰文化特展在蓉惊艳亮相
狩猎图金“方奇” 十六国时期-隋代 盐池县博物馆紫缬襦 前秦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采桑图画像砖 魏晋 高台县博物馆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夏之韵,文化悠长;服饰之好,丝路回响。服的内涵,饰的气韵,也是通向文明深处的途径之一。
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国服饰文化在民族文化的熔炉中,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折射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包容和美的民族性格,新新不停、生生相续的文化精神。
为将古丝路之上盛大磅礴的服饰文化、繁盛精致的衣冠王国和浸润着千年文化自信的人文历史图景一一呈现,2022年1月25日,“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在成都博物馆盛大启幕。
本次展览由四川省文物局、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成都市文广旅局(成都市文物局)共同指导,在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北京服装学院的鼎力支持下,成都博物馆以丝路服饰为主题,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甘肃省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云南省博物馆、福建博物院、湖南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汉景帝阳陵博物院、西安博物院、庆城县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盐池县博物馆、吐鲁番博物馆等来自全国11个省、3个自治区、1个直辖市的20余家文博机构的186件/组珍贵文物。
□ 珍品汇聚
穿越千年“衣冠王国”
“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服饰文化发展、变迁的解读,探讨中国传统服饰在民族融合中的不断发展,彰显中华民族作为“衣冠王国”的艺术成就。
甘肃高台县出土的采桑丝帛画像砖,真实描摹了魏晋时期西域当地纺织生产工艺,展现了中原纺织技术在丝路沿线的传播。
□ “服”传古今
重返丝路衣冠盛世
古往今来,服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展览以“一带一路”“民族融合”“技术与文化交流”等为主题思想,通过“丝路初开与汉锦西传”“民族服饰的融合发展”“织造技术与样式革新”等主题,表现丝绸之路上的多源头服饰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勾勒出一幅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延绵不断、欣欣向荣的绚丽画卷。
〉〉千山共色,尽显服章其美
南北朝时期,以成都为起点的北方丝绸之路河南道十分兴盛。这一时期,吐谷浑、龟兹、大秦等西域古国,鲜卑、羌、氐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各民族间的服饰特点交融贯通,形成了恣意洒脱、不事雕琢的独特服饰风尚。
前秦紫缬襦,扎染缬点呈方形,均匀平铺,错落有序;袖口宽博,腰身阔落,如此大面料的绞缬衣十分难得,身着其衣,尽带仙气飘逸之感。
前秦绯碧裙,裙有碧、绯两色,共六片,采用裙幅之间跳色拼接织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尚爆款”。
同时,在这一阶段,西域已开始生产丝织品,纹样融合中西方文化特色,带有独特的异域风情。
狩猎图金“方奇”,其纹饰具有明显的域外风格。狩猎武士带有游牧民族的特征,有翼狮子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艺术因素,外框龙纹又是中国传统纹饰的代表,因此这件“方奇”成了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者”。
〉〉大唐新样,始成衣冠王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大唐盛世,展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篇章,唐代服饰承秦汉、魏晋之风,收丝路沿线诸国之美,深刻影响着东亚地区的服饰发展面貌,成就了中华民族“衣冠王国”的美誉,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自开元盛世的彩绘灰陶,女俑头梳发髻,双鬓乌发遮耳。身着曳地长裙,足蹬翘头履,罩黑色大折领外披,双手拢于腰间,形态端庄大方,雍容华贵。
从妆容到服饰,从饰配到穿搭,唐朝服饰文化特色在服饰上展现得淋漓尽致,透过它们,似乎看到了那个流光溢彩、百美尽呈的华章盛世。
□ 疫情之下
博物馆“可为”
受本次西安疫情的影响,部分来自陕西的展品不得不暂缓上展。为此,展览特地推出沉浸式历史影像,带给大家与众不同的观展体验。
观众将看到,展厅中央多台投影仪映射画幅交相叠合,映照于前方曲面壁之上,影像再现敦煌精美故事画、彩塑人物服饰形象,新疆楼兰遗址出土的兽头纹锦以及来自尼雅遗址的各色纹绣……浮光掠影间如同只身走进历史,亲身感受泱泱华夏服饰文化的变迁与流变。
文化是城市生长的根基,作为千年文脉传承不绝的城市,成都向来追求创新变革与兼容并包。本次展览亦通过回溯千年来丝路服饰文化的融合和创新,力图为成都创建世界文化名城贡献一份力量。
展览地点:成都博物馆一层临展厅
展览时间:2022.1.25~2022.5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新闻推荐
高台讯近期,高台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围绕排查、化解、回访等环节创新思路、延伸触角、引导协作,扎实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
高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高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