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绿水青山 打造“金山银山” ——高台县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三变”

甘肃经济日报 2018-07-25 01:24 大字

本报通讯员周淑云

天气好了,空气清新了,戈壁荒滩变绿了,这是高台县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给群众最直观的感受。近年来,高台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经济效益双赢。

黄沙蔽日变清风拂面

“以前这里一刮风就黄沙漫天,今天同样是刮风,但只感觉是风。”走进该县重点风沙口之一的黑泉镇金河湾,曾经的沙滩上已被大片绿色植物覆盖,多种沙生植物也在这里安家落户,一派绿意盎然。黄晓清是甘肃源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共同参与和见证了沙退绿浓的变迁,感触颇深。

从黄沙蔽日变清风拂面,黄晓清的感受也是该县广大群众的共同体会。近年来,该县每年春季广泛动员和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和适龄学生参加义务植树活动,并大力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偿等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全县森林面积累计达8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2.9%。同时,探索实施荒漠化综合治理,总结形成了“造、固、封”相结合的治沙造林模式,在各风沙口推广红柳平茬复壮、根域限制栽培、沙地滴灌节水造林等一批治沙造林技术成果,治理沙漠50.5万亩,初步形成了外有天然植被封育区,中有防风固沙林带,内有农田防护林网的绿洲生态防护林体系。全县封育区内的植被覆盖度从10%上升到30%以上,绿洲向沙漠区推进8至10公里。

烂河滩变生态氧吧

正值盛夏时节,高台湿地公园从大清早开始就人气爆棚,市民们在这里锻炼、游玩,尽享好生态带来的舒适与惬意。

“每天在这里活动,人都感觉有精神了。”50多岁的丁玉琴和姐妹们,这几年养成了新的生活习惯,每天都要到湿地公园呼吸新鲜空气,跳舞锻炼身体。

高台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全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穿境而过,在县域内形成了2.95万公顷的湿地。基于对生态重要性、脆弱性和独特性的认识,县上坚持把黑河湿地保护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紧密结合,把生态建设作为带动城市绿色转型的催化剂,把大湖湾生态新区建设作为绿色转型的“立足点”,启动了由新城区、黑河湿地公园和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三部分组成的大湖湾生态新区建设,对县城黑河沿岸的3.05万亩湿地、水面、荒滩和盐碱地进行了疏浚、改造和修复;投资13.6亿元,完成了新城区公建项目、崇文楼、湖心岛木屋等百余项重点项目;配套跟进道路、供暖、给排水等市政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及商贸、休闲、旅游等设施,形成了集行政办公、休闲居住、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样板区。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县城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县城”,湿地公园被命名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大湖湾生态新区已然成为县内外百姓、游客休憩、游览胜地。

戈壁荒滩变绿色良田

不仅要绿起来,还要富起来。走进位于合黎镇八坝滩的新绿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整齐排列的近百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在一片戈壁荒漠中格外耀眼。由于地处戈壁滩,沙多土少,公司在开发初期就投资300多万元挖沙换土进行改良,建成防风固沙林带20公里,定植桃、杏、大枣等优质果品采摘园200亩,使这个曾经风吹沙石跑的戈壁荒滩变成了绿色良田。

同样,在位于黑泉镇十坝滩的荣升枸杞产业园看到,一株株枸杞长势喜人,成为沙漠里的一道绿色风景。这几天正好赶上枸杞修枝绑苗的时节,周边农户纷纷在枸杞园内打工赚钱,一派忙碌景象。“我们这里以前风沙很大,自从建了枸杞园,不仅不刮黄沙了,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赚钱。”正在干活的王梅说。据产业园负责人介绍,产业园临时用工达3000人次以上。

高台县在加大生态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把荒漠化治理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通过采取鼓励农户发展沙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壮大绿色产业等措施,不断创新沙产业开发模式,推动“防沙治沙”向“治沙用沙”转变,实现生态经济效益双赢。至目前,全县沙荒地利用面积近10万亩,建成了骆驼城、许三湾等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形成了酿酒葡萄、沙区果园、制酱番茄等高效沙产业开发项目,全县从事沙产业开发的各类企业达十多家,年实现收入9000多万元,沙产业正逐步成为全县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

新闻推荐

关尧在督办政协重点提案时强调 营造良好氛围全力提高提案办理质量

本报讯(记者李玉洁)7月17日,市政协主席关尧带领市政协提案委、市委督查考核局、市畜牧兽医局相关人员及部分政协委员,就政协...

高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高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