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点亮寒门学子求学路 陕西省第六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王世绍

西安日报 2021-01-08 03:11 大字

“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王世绍。(记者 郝钟毓 实习生 侯嘉璇 摄)

■首席记者张端

王世绍已94岁高龄。他的人生不简单。

60多年前,他放弃了上海的优越环境,随校西迁,来到西安;近30年,他坚持捐资助学,总额已超百万元;现在,他依然在慷慨解囊,积极资助贫困学生。

连续不断捐资助学

几十年前,王世绍积极响应国家干部下乡带领农村建设的号召,深入贫困地区,足迹踏遍整个陕西。

当看到“一个人平均一个月连半斤米都吃不上”的恶劣情况时,王世绍忧心如焚。“我意识到贫困不能只‘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直接捐赠只是杯水车薪,只有捐赠教育,让孩子们通过知识改变命运,才是长远之计,才能带给国家富强的希望。”

从此,一颗为贫困孩子铺就教育路的种子,在王世绍心中深深埋下。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王世绍老人向希望工程捐资助学,先后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陕西省西安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及西安市工会特困子女助学,扶贫基金会爱心包裹,与青海省、陕西省子洲县及西安市的十几个贫困学生结对子等活动,资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多年来从未间断。

回忆第一次捐款的经历,王世绍说道,“那次捐助是希望工程,捐助的是一位青海的学生,一次性寄去了5年的费用。”他在报纸上看到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主动联系捐助了3000元。

情系学子奉献一生

出生在上海的王世绍,来西安扎根已经60多年了。

他1947年1月参加革命,1948年7月1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87年5月离休,一辈子节俭,当年从学校买的饭桌,一用就是四五十年,从不请客送礼,甚至连子女结婚都没有嫁妆彩礼、喜糖酒席,以免铺张浪费。

离休后,原本应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可他却和老伴儿仇启真一起住进了鄂邑区的养老院。除了在食堂吃饭和采购必需的生活用品外,依旧勤俭节约,将离休工资悉数存下来支持教育。

王世绍说,他和老伴客观“评估”了自身身体情况,除过生活开销后,觉得每月1000元足够使用了,就决定将王世绍老人的离休金捐了,资助学生读书。“只有孩子们有知识、有文化,才能为国家作出贡献,我们国家才会更好。”这是老人最真心最淳朴的想法。

捐资助学逾百万元

从2010年起,王世绍每年都资助仲英书院的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到2017年,老人已经资助了20多名贫困生。

“学校和学生们尊重我,称我老教授,我觉得叫西迁老同志更合适。我第一个资助的学生,每年暑假都出去参加公益活动。第一届资助的三个学生,两个考上研究生,一个考到清华,一个考到其他学校了,另外一个学生也在大型企业工作了。”

2017年,老人设立王世绍助学金,用来帮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但品学兼优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激励学生奋发进取成才报国。两位老人还拿出50万元捐赠给西安交大教育基金会,用于奖励仲英书院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年纪大了,儿女也很自立,离休金我存着也没啥用,我们感觉还是应该为国家培养人才。拿出50万设立奖学金。其他的还有就是每年资助12个学生,每名学生5000元。等于我一年的离休金全部捐给交大,我们觉得这样才是真正把这个钱花得有意义。”截至目前,老人给西安交大助学捐款有90多万元,加上给希望工程捐款,捐款总额已超过百万元。

除了资助贫困学子,王世绍老人还连续多年对地震灾区、山区小学、农民工子女等进行捐助。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向灾区捐款4000元,缴纳特殊党费500元;2010年玉树地震后,他通过学校向灾区捐款1000元,向西安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6000元,其中3000元用于在玉树灾区捐建书库,3000元用于与贫困的农民工子女结对子捐资助学。2011年初,王世绍又与学校勤工助学办公室联系,拿出20000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等等。

善行无疆,大爱无声,离休几十年来,王世绍老人始终想他人所想,默默奉献,用行动诠释和践行着西迁精神,用一个老党员的忠诚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甘当红烛,燃烧自己的光和热,照亮无数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

新闻推荐

榆林合力天芪生物公司免费云仓代储销 兴了产业富了民

本报通讯员李万智深秋,走进子洲县苗家坪镇大庙沟村,山地里一片片绿油油的黄芪在阳光下茁壮成长,透过渐凉的秋风,丝丝清香迎面...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