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历史记忆 传承红色文化 记子洲县民间红色收藏爱好者徐海航

榆林日报 2020-10-30 08:41 大字

徐海航和他的红色藏品(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通讯员 周世久

核心提示

子洲县马蹄沟镇四旗里村村民徐海航是一位地道的陕北农民,50岁出头的他,却搞了近30年的红色收藏,不为升值赚钱,只为启迪后人,铭记历史,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

1、平时省吃俭用——

只为实现儿时梦想

土生土长在农村的徐海航,小时因家庭贫穷没上过一天学,斗大的字不识一个。19岁时,他走出家门,独自一人去内蒙古闯荡,靠蹬三轮收破烂、卖菜维持生计。经过几年的打拼,他逐渐有了一些积蓄,于是和妻子开了一家蔬菜批发门市,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他想去实现儿时的梦想——对陕甘宁边区红色文化工艺品进行收藏。

说起收藏,离不开他走南闯北收破烂的那些日子。徐海航说,看到别人把一些老物件当废品卖掉,他觉得特别心痛,于是自己出钱将这些老物件买下来,从此走上一条红色收藏之路。因为他敬爱伟大领袖毛主席,于是便走村串户收集毛主席像章,日积月累,将各种材质、造型的毛主席像章收集起来。在他近30年的收藏人生中,徐海航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陕北的村村落落,不仅倾其所有积蓄,甚至将自己的小汽车卖掉继续用来搞收藏。平日一家人省吃俭用,吃饭穿衣从不讲究,将平时节省下来的钱大部分用来购买文化藏品。

2、为搞红色收藏——

欠下上百万元债务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红色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徐海航决定建造一座红色展览馆。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2012年,他在靖边租到一栋三层楼房用来办展览馆,年租金达10多万元。他将自己多年来收集到的文化藏品全部展现出来,供人们参观学习。

走进海航红色文化藏品展览馆,映入眼帘的是站立在馆中央的一座两米多高的毛主席塑像,仿佛向参观者微笑着招手致意。展馆内展出各种毛主席塑像、画像、刺绣、搪瓷等工艺品100多件,以及上万枚大小不一的毛主席银、铜、铝、玻璃、塑料像章等,令人目不暇接。展馆还展出陕甘宁边区在抗战时期的有关生活纪念物品500余件,珍贵资料照片3000多张,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粮票、布票、棉花票、购物券,报纸、画报、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等。如此众多的红色文化藏品,无不饱含着徐海航对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无限敬仰,凝聚着他多年的艰辛与努力。

几年下来,徐海航负债100多万元,无法继续承担展馆的费用,只得被迫关闭,将藏品搬进不足100平方米的房子里。看到他一家4口人生活过得紧巴巴的,有人建议把藏品向外出售一些,以解燃眉之急,但他说:“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舍不得出售这些藏品。”

3、建立红色展馆——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搞收藏,徐海航没少吃苦,经常风餐露宿不说,遇到身无分文时甚至讨过饭。用别人的话说他就是个“疯子”,搞这些收藏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换回的却是满屋子的旧照片、烂画册、破报纸。一贫如洗的他甚至连给孩子交学费的钱都拿不出来,妻子只好带着女儿去银川打工,养家糊口,徐海航自己一人守着藏馆过着“光棍儿”一样的生活。

2018年,徐海航回到家乡四旗里村创办了“子洲海航红色记忆博物馆”,并成立子洲县民间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免费让广大干部群众前来参观学习,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誉。虽然现在徐海航创办的红色展览馆面积较小,但却是当地一个宝贵的红色精神家园。

新闻推荐

子洲县气象局开展中药材种植气象服务需求调研

本报通讯员王勇飞报道近日,子洲县气象局农气人员深入三川口镇黄芪种植加工基地,开展秋冬季气象服务需求调研。在种植基地,农...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