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 曹道君

延安日报 2018-12-01 10:20 大字

父亲去世三十多年了,我也从一个四口之家发展到如今十五人的四世同堂,家庭和睦、生活安康,这一切得益于我这可敬可亲可爱的父亲。

父亲原来是子洲县瓜园则湾公社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当年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作出“走南路”的大胆抉择,带着一家老小来到原延安县松树林公社安家落户,他靠勤劳、善良,朴实、坚强撑起了一个家族,他爱憎分明,乐于助人,以优秀的品格在十里八乡树立了做人的威信,影响着我们弟兄的成长和发展,改变着我们的命运。

父亲幼时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兄长,十三岁时,爷爷患病、奶奶无力,仅上了小学一年级的父亲便辍学回家劳动,早早地挑起一家八口人的生活重担。上个世纪50年代,祖籍子洲连年闹灾荒,大家生活极度贫困,父亲又开始外出学艺,挣钱养家糊口。由于父亲勤俭苦干,一家八口人的生活还算过得去。但随着两位叔父、三个姑姑相继上学,父亲的生活压力更加大,但是他未雨绸缪、统筹规划,依然靠自己的辛劳把他们全部供上学,直至他们成家立业。

从我记事起,父亲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能人”,他除了农活样样精通外,还是一名好胡琴手,每逢农闲、过节的时候,父亲往往能拿起胡琴拉上几曲,改善我们贫乏的生活。每次看到父亲愉悦的神态沉浸在幸福的曲乐声中,我们也似乎忘记了生活的艰辛和“成长”的烦恼,跟着他一块高兴起来。不仅如此,父亲还有一手精湛的石工手艺,在我的家乡至今无人能与他比拟,以致他离开人世二十三载,大家见到我还不忘提及父亲的手艺。当年哪家的灶火“不吸”、锅台不平整,窑、房破烂都来请他,经他收拾过的灶火吸声如雷,捯饬过的锅台面平如镜,修缮过的窑洞漂亮如新。每当活拾干完他总是一笑离开,不取任何报酬。为了感谢他,乡亲们不是送来可口的饭菜,就是拿来他一生嗜好的“旱烟”。饭菜成了我们的“美食”,“旱烟”成了他的美味。此刻,他总是一边抽着“旱烟”,一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争吃“美食”,他那张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着对我们的慈爱。

父亲还是一名憨厚淳朴的农民党员,哪里需要,便冲锋在前。那个年月,生产比较落后,为了解决群众碾米、磨面和磨油难,他开山炸石,选用了当地上好的石材,精雕细琢制成了全公社第一座一早上能碾谷子一石的石碾,创下了骡子拉石碾碾米的全公社历史记录。新制的石碾不仅出米率高、碎米率低,而且,米粒圆润、无谷壳。这件被父亲精心雕刻各种花纹的石碾简直像一件艺术品,石碾制成后,逐渐成为我们村上的标志和品牌,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都要帖上“青龙大吉”的字符寓意吉祥。父亲的名声也随着石碾渐渐走进人们的记忆。当时乡下不仅没有米面加工机,也没有榨油机。乡亲们要想把有限的小麻变成上等的好油煞费苦心,几代人摸索都得不到根本解决。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父亲又开始在这上面苦心揣摩,历时几年、多次试验,最后他打造出一台直径一米,柴油机带动的石头磨油机,其劳动效率比过去的油磨高出一倍,更为难得的是出油率比原来高出三成。因为这些成果,父亲慢慢地成为我们当地的能人、名人。后来,当年的人民公社大院整体建筑也是请父亲来一手操持,各村的“标志建筑”也是父亲一手操办,人们争相邀请父亲干活传艺,父亲总是乐呵呵地倾心相授,得到更多人的赞许。

一九九五年正月十九,父亲在没有查出任何病症的情况下,安详地、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今天,在越来越幸福的今天,我无比地怀念父亲,怀念他的勤劳朴实、不计得失、呵护家庭的美德;怀念他孜孜以求、不畏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怀念他豁达大度、乐观向上、永怀梦想的情怀;怀念他关爱他人,注重大局,注意细节的处世方式……我想,这是他留给我们子孙后代最宝贵的家风,我希望我的子子孙孙都能铭记、学习、传承!

新闻推荐

曹瑞鹏不等不靠甩“穷帽”“不能让贫困把你征服了”

本报通讯员叶春瑞“我的父亲像一座伟岸的大山,支撑着我们这个风雨飘零的家;我的父亲不怕辛苦,努力拼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子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