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戎寨:千年的石头化成羽

榆林日报 2018-06-27 08:42 大字

曹洁

密集的草丛中,隐藏着少见的几块不规则圆形石头,有两只拳头大小,与泥土一般容颜,仿佛就要化成泥土了。这是冷兵器时代方便拿取的寻常武器,就地取材,随手捡起,随意捶打,在必要的时候扔出去,以千钧之力抛掷向爬上山来的对手。这么多年过去了,大山没有改变格局,上山和下山的方向也没有改变,但路线变了,人行走的姿态变了。千年之后,对手不在了,我们踩着对手的脚印,从北门入,在草丛中走出一条路,轻而易举,攀上巅峰。

在陕北,在榆林,子洲城西两公里处,大理河南岸:克戎寨。群山起伏,奇峰独立,天地造化,山水相依。古语中,山南水北为阳,克戎寨稳居大理河南岸,居阴为守。个中缘由,除过地理格局之险要,大概便是西夏王朝的秘密了。很多年前,这是一个备受青睐的地方,宛如一枚棋子,被人紧紧攥在手心,又传来递去。《宋史·志第四十》“克戎寨”词条下注:“本西人细浮图砦(同“寨”),元丰四年收复,隶延州延川县。七年,改隶绥德城。元佑四年,给赐夏人。绍圣四年收复,赐名。”“西人”“夏人”即指西夏。“元丰”为宋神宗年号,“元佑”“绍圣”为宋哲宗年号。

这里本属西夏,是他们倾心惦念的“细浮图寨”。这个名字靠近佛意,但自诞生以来它就远离佛的慈悲,一群人又一群人,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肆意改变着山水的地理归属。一场又一场大战之后,“细浮图寨”换了主人,宋人易名“克戎寨”。

说不清第一眼看到寨墙的感觉了,只记得一看见那三个字,如一道光从天而降,化成一个北方汉子。他仿佛一直坐在那里,纹丝不动,威仪勇猛,守着寨子,不容你造次,更不容你亵渎和侵占;又仿佛他随时就会站起来,与你把盏斟酒,饮尽一杯西风醉。

克戎寨上,城楼高威,马面凸出,气势俨然,不失当年。只是石头垒砌的城墙破败了,尤其是根基部的石头风化严重,似乎快要撑不住城门的分量,但绝不会倒。这石城门就建在山脚石基之上,青蓝色的石头长成一个整体,与山同体。或者可以这样说,整座大山的土和石都做了这座城门稳实的奠基。多少年过去了,石头的群体力量没有因历史的风啸而散逸,它们以残存之体撑着门洞,保持了他站立的姿态。

夕阳就要落山的时候,走上独留山顶的城墙垛,杂草蔓延,荆棘丛生。顺着他蜿蜒的身躯,我的脚步蜿蜒而行,左手山峦,右手河水,不知不觉,就错失了岁月流光。今夕何夕,人类究竟要走过了多少艰难与纷争,才可以这样大胆爽快地走在古人精心营造的防御工事上?站上最高的烽燧遗迹,俯瞰城郭——轮廓清晰,土质的墙体围成一个王的城壕。

王不在了,我欢欢喜喜地坐下来,坐在满地荆棘之上,回眸群山,笑颜如花。硕大的夕阳停歇在西山坳,一点一点沉下去,似乎眷恋着他刚刚走过的山峦和河川。对他而言,千年前或千年后,其实就是一个昼夜,就是一个升起与沉落的轮回。他从不奢望占有哪一座山头儿,或者哪一条河川,他所在意的只是普照阳光。不管战争还是和平,不管山梁还是坳地,不管宋人还是戎狄,他毫不吝啬地、慷慨地赐予他们同样的光明和温暖。

一棵棵酸枣树落了叶子,举着几颗小酸枣,红彤彤的,擎起傍晚的灯盏。这零零星星的红色之光,昼也亮,夜也亮,任谁也做不了它们的主人。它们只认土地和土地给予的养分,本分地生长,本分地结果,本分地站在山巅,发出闪电一样的光,照出山川的影子。其实,山川的影子就是历史的影子,光投射过来或者不来,它们从来不动声色。庄稼熟了,交还农人,一点也不占有;草木枯了,他把它们交给流风,一点也不疼惜;鸟儿来了,他伸出枝桠托起过冬的暖巢。这就是山河无言而动的春秋。古代把“历史”叫作“春秋”,庄稼春生秋熟,“春生”相当于历史之因,“秋熟”相当于历史之果,春来秋去,一段历史就像一场物事的因果轮回。这多少有点儿宿命的味道,残酷而真实,似乎多少王朝更迭就是播撒在土地上的一把种子:有的风调雨顺,按季成长,瓜熟蒂落;有的背逆天道,早熟早衰,果实干瘪。

那么,说真的,实在没有多少必要描绘克戎寨的险峻和牢固,也无须考证一座大山多灾多难的过去,无须夸饰他当年的威严和神姿,无须伤逝一座古老寨堡的倾颓和废弃。他并不需要证明自己,或者被自己证明。这么多年了,他已然与大山融为一体,大山是他,他也是大山,沧海桑田,风云变幻,山还在这里,就足够了。

你看这漫山的草啊,这漫山的果,草香与果香,弥漫东西,东西弥漫。风从大理河水上吹来,拂过细草的根茎,有的脆了、折了;有的很有韧性,不论怎么摇晃,总是保持着站立的姿态。还有那些爬生地上的植物,即使秋风萧瑟,即使消匿了叶子的形迹,也在大地上留下印痕,有的像手印,有的像脚爪,手印和脚爪,都像是先祖遗留的生命讯息。

偶尔,会有飞鸟掠过,它们的祖先和我们的先祖一样,听过当年的刀枪剑鸣,也见过如今的和风细雨。其实鸟儿与人类没什么区别,草木与人类也没什么区别,山水与人类也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需要看见的,只是这大山、这河流,以及河流带走或带不走的两岸。

独立群山之巅,我微笑着,指尖儿轻拈一根翎羽,质轻而韧,略有弹性。我将它擎举至眉梢,与眼睛同样的高度,眯着眼,就着最后一抹夕阳,仔细端详。羽轴细长,羽根粗,羽尖细,像一条前行的河流,延伸向不可知的远方;羽轴两侧斜生出许多并行的羽支,灰褐色,各羽支两侧分出排列整齐的羽小支,羽绒浅色如土。这分居两端的羽支,就像安居两岸的子民,一缕又一缕细绒羽小支,又像岸边的小溪流,纵向并列,汇入大水。这野山生灵的羽毛啊,竟然生得如此奇妙,就像一个自然的隐喻,道出不可知而又可知的生存密码,供人参悟。

夕阳沉没的那一瞬,大理河北岸,与克戎寨遥遥相对的大洪寺,敲响了暮鼓,钟声悠扬,漫过河水,漫上山脊,巍峨的克戎寨平添了几分宁静。我们自东山攀上,伴着钟声从西坡下来,走出克戎寨北门,手里托举着一块泥土一样的石头。千年之后,石头如羽,被我轻轻带下山来,安放在寨门口的石墙缝隙。相信,经过时光的淬炼,石头已经剥蚀了战争的硝烟,还原为石头。

暮色下,高居寨堡大门上“克戎寨”三个字,还是如初的模样,镌刻着那个时代必须拥有的苍青冷峻,但人类在笔画间留下的印记不再是战争的锋利,而是和平的圆润。这是三个富有深意的汉字,一个强劲有力的动词“克”,携带着“戎”和“寨”这两个各具特殊意义的名词,自从被镌刻在石头上那一刻起,它们就凝聚成一家人,再也没分开。多少岁月流逝而过,石头被替换过,汉字的笔画从未更改。

或许,历史上某些因缘际遇,就是一个名词取代另一个名词,只显现结果,之间纷扰,忽略不计。这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中,只需几个动词,将几个生死相依的名字拆解、组合,重新赋予一个新含义,完成一个新生命的诞生。“克戎寨”取代了“细浮图寨”,只是其中的一个。宋人、西夏人,他们蒙了面,从来不露出真相,只把这座迎风而立的大山当作自己的戏码,在大理河畔上演了多幕悲喜剧。无可否认,他们都曾是雄踞克戎寨的主人,也是被赶出寨堡的败兵,几番回合,你方唱罢我登场。许多年之后,一句又一句台词都被朔风吹走了。大理河水平静地带走两岸和两岸的故事,送往无定河、送往黄河、送往更远处。克戎寨头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日月轮回,千年一瞬。

克戎寨山脚有一口古井,养着几户子民;几户子民养着几头牛、几群羊。一户农家院内,老牛舐犊之后,躺卧墙角,牛犊跑过去,站在羊圈栅栏外哞叫;小羊蜷缩在老羊腹下,跪地受乳。这一幕生灵喂养图已经被古人悄悄地画出来。“牛”和“羊”,甲骨文象形字,都画了两个鼻孔、两只角,但所喻大有差异——羊气上出为芈,为羊鸣;牛气口出为牟,为牛鸣;牛的角是向外弯的,具有杀伤力,而羊最大的特点是羊角内弯,它们打架不会杀死对方,所以,羊也是合作的象征。《说文解字》说:“羊,祥也。”“羊”是中国的吉祥物,许多汉字、成语也多以“羊”代表吉祥,一些传统建筑装饰,诸如木雕、砖雕、石雕、根雕等民间艺术中,也不乏“羊”的造型。

美和善都与羊有关,倘若仔细看过,你会发现,羊的眼睛特别漂亮,重睑,大而美,像一汪清水。洁白如云的小羊羔,就像婴儿,纯净的眸子亮着纯净的天性。爱默生说:“婴儿期是永生的救主,为了诱使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它不断地重新来到人类的怀抱。”从某种意义上讲,克戎寨,何尝不是人类永生的救主?克戎寨已成过往,而过往又不仅仅只是克戎寨。

虔诚地探寻无定河、大理河、小理河,以及河流两岸的故事和传说,不仅仅只是为了听故事和传说。我确信自己是带着一颗自然的人文之心,虔诚地面对这条河,面对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那么,此行克戎寨,能够与这几只洁白的羊儿相遇,便是最好的落脚点,真是善莫大焉。莫非这是上苍早已安排好的生灵际遇?

颓圮的城墙脚下,一棵老树被砍倒了,横放着,一朵又一朵黄褐色的蘑菇,在老树的身体上开成花儿的模样。远方的朋友啊,倘若你要来克戎寨,那么,请先跨过一条河,再爬上一座山,你会看到,寨墙逶迤,长满青草,秋叶不黄,野花不败。你也会在野地里发现第一枚石头,它锋利的脚深深地扎入土地,再也拔不出。那或许就是古人遗留的种子,千年之后,就要开出四季的花朵。你看,你看,那些烂漫的野花儿,是春天遗失的嘴唇,正在借着羊的口说话,说良善的话,说活着的人话。

新闻推荐

“爱心超市”:攒爱心积分领东西

本报通讯员艾朵朵摄影报道6月7日,子洲县驼耳巷乡牛圈湾村的爱心超市正式挂牌运营了。“我想用积分兑一个脸盆。”封军军拿...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