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进沙退书写奇迹 治沙造林绿满山川 榆林市生态建设工作纪实
植树的学生们 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周边长成的林地 秋天红叶 榆阳区大扁杏 丰收的喜悦——人工采摘核桃 高寒岭人文森林公园航拍 片片林草盖坡洼(子洲县) 北部沙区绿化 绿色拥抱镇北台(榆阳区) 林网护农田(榆阳区) 红碱淖遗鸥繁殖地(神木市) 无定河沿岸风光(横山区) 榆溪河生态长廊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区域,全国两个跨区域示范区之一。
60多年来,榆林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治沙造林经验,涌现了一大批从惠中权、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到漆建忠、朱序弼、杜芳秀、张应龙等的全国治沙造林英模代表,孕育产生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成为全市人民的精神动力。如今,放眼望去,水土保持生态环境有改善,退耕还林荒山处处绿波舒,黄河枣林千里长廊龙摆尾,山庄人家红色玛瑙凝枝头,真可谓,数治沙造林,还看榆林。
生态恶化——
昔日黄沙滚滚流 百姓十耕九不收
据史料记载,在秦汉时期,榆林是“沃野千里、庄稼殷实、水草丰美、群羊塞道”的农牧区。汉唐以后,由于战乱频繁、过度垦殖、气候变化等原因,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在新中国成立前近百年,流沙已越过长城南侵50多公里。解放初期,全市仅残存60万亩天然林,林木覆盖率只有0.9%,流沙吞没农田牧场120万亩,沙区仅存的165万亩农田也处于沙丘包围之中,390万亩牧场沙化、盐渍化、退化严重,沙区6个城镇412个村庄被风沙侵袭压埋,形成了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由于历代人为垦殖和气候演变,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每年因水土流失输入黄河泥沙高达5.3亿吨,占中上游入黄泥沙量的三分之一。榆林城在这一时期曾被迫三次南迁,“山高尽秃头,滩地无树林。黄沙滚滚流,十耕九不收”“吃糠菜,住柳庵,一件皮袄四季穿”是陕北大地和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榆林历届党委、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开展了大规模“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运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善,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由荒山秃岭到绿满山川的历史性飞跃。
征服荒漠——
南治土北治沙 创造传奇世界夸
榆林治沙造林六十多年,先后经历了试验摸索阶段、集体大规模治理阶段、改革开放转型阶段和生态建设全面发展阶段。
试验摸索阶段起于1950年陕北防沙造林林场开始筹建。1953年,原榆林地区成立了陕北防沙治沙局,正式在长城沿线设立了20个国营林场和10多个国营苗圃,经过反复试验与摸索,确立了以生物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与机械措施相结合的治沙造林模式,总结出了“设置沙障”“前高挡,后短拉”“四面围攻,拉平沙丘”等技术措施。治沙造林技术的突破,使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治沙造林成为可能,创造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沙区治理措施,如:生物措施(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飞播造林、植被改良)、农耕措施(间作、轮作、作物配置、节水、留茬免耕、种植绿肥)、工程措施 (沙障、引水拉沙、客土改良、引洪淤灌)、化学措施(化学固沙、土壤化学改良)等,奠定了治沙造林技术的基础,培养出了一大批防沙治沙的专业技术人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榆林改变治沙造林的单一模式,进入集体大规模治理阶段。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下,原榆林地区行署把防治沙害提高到生计所在的高度,实行以人工造林为主,辅之以封沙育林育草,把单一的栽树种草治理推向综合整治。采取集体造林的方式,组织了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大会战,主攻“四带一网”,加速“四旁”绿化,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建立肥料、燃料、饲料林基地,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木本粮油为主的经济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的红枣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的5万亩发展到20万亩左右,涌现出定边县小滩子、靖边县杨桥畔、神木县窝兔采当等一批综合治沙的典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启动了三北防护体系建设工程,榆林被列为重点区域,进入改革开放转型阶段,推动治沙造林社会化发展。1979年,原榆林地区林业局尝试性地在北部沙区给每户划拨3亩到5亩荒沙进行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两年后,在条件允许的地方开始大范围推广,给每户社员划拨一定面积的荒山荒沙植树造林,谁治理归谁所有,并允许继承。
1985年,原榆林地区行署出台了允许个户承包国有和集体的荒山荒沙的政策,出台了拍卖荒沙、荒滩使用权和在风沙草滩区大力发展民办水利的决定,全面落实“谁造谁有,允许继承和转让”政策,开展“五荒地”拍卖治理,积极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承包造林模式,走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双赢之路。五年内,全区承包造林万亩以上的大户、企业有20多户,经营面积20多万亩;5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有648户,经营面积80.9万亩。治沙英雄石光银和牛玉琴等一大批治沙造林大户就是典型代表。原国家林业部提出了“东学赤峰,西学榆林”的号召,对榆林的防沙治沙工作给予了充分认可。
1992年,日本、以色列等国专家100多人在榆林召开了“沙地开发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们将榆林治沙造林的成就称赞为奇迹,认为从这里看到了人类荒漠化逆转的希望。1995年,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迪亚洛来榆林考察,评价榆林治沙“具有世界意义和价值”。
进入新世纪,榆林生态建设进入全面发展阶段,翻开了治沙造林的历史新篇。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栽百株树造世纪林的实施意见》,开展义务植树“三个一百”十年工程,即全市各级党政、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每人栽树100株,全市城镇居民和农民每户栽树100株,鼓励和支持榆林籍在外工作和曾在榆林工作过的外籍各界人士每人为榆林栽树100株。全市推行工程化造林,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相继启动,治沙造林进入规范化发展新阶段。
“十二五”期间,全市投入资金28亿元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在北部沙区建设樟子松、长柄扁桃、沙棘等百万亩基地,在全市推广栽植核桃、海红果、樱桃等经济林新品种,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共同提高。打造了横山县哈兔湾、榆阳区掌盖界和昌汗界、神木县麻场梁、定边县秀海公司学庄治理区等规模在5—10万亩的大型防沙治沙示范点,成为新世纪生态环境治理的新典型。
大漠奇迹——
流沙全固定 黄土变真金
经过60多年的不懈努力,榆林治沙造林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效。目前,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由建国初的0.9%提高到33%。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364万亩,林木覆盖率43.5%,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和半固定,沙区樟子松保存面积达到130多万亩。南部丘陵沟壑区造林保存面积793万亩,林木覆盖率23.3%。集中建设了百万亩红枣基地、“两杏”基地,以及核桃、海红果等经济林基地。
榆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扩展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初步形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北部风沙区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仅本世纪的16年间,榆林新建常绿针叶林180万亩,完成“万亩连接工程”52片。
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环境持续好转,野生动物栖息地得到恢复,动植物种群与数量不断丰富,全市现有野生植物470种,新引进栽培绿化植物90多种。有国家Ⅰ、Ⅱ级野生保护动物37种,省级野生保护动物11种,各类古树名木2221株,建立了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省级、市级、县级自然保护区各2个,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3.4%,湿地面积达到69万亩,生物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
建成东沙生态公园、榆林沙地森林公园及神木两山、府谷神龙山、靖边五台、吴堡龙凤山、清涧笔架山、子洲金鸡山等16个城郊森林公园,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沙漠公园各1个、省级森林公园3个,林业治污减霾、碳汇释氧功能显著增强,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明显变好。扬沙、沙尘暴天数“十二五”较“十一五”分别减少26.13%和54.55%,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400多万亩,其中红枣170万亩、核桃32万亩、“两杏”80万亩、长柄扁桃40万亩、山地苹果65万亩、海红果5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形成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建立起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主的经济林果产业新体系。
2016年,全市林业产值72亿元,其中红枣产量55万吨,产值20亿元,佳县、清涧等县农民人均红枣收入达3000元。在北部风沙区建设长柄扁桃基地,并与高等院校联合进行丰产栽培技术攻关和产品开发,已成功研发出长柄扁桃食用油等产品。积极开展樱桃、油用牡丹、红树莓、花椒等经济林引种栽植试验,取得很好的效果,林下养殖、药材种植、生态旅游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全市育苗面积达10万亩,年产各类苗木8亿多株,苗木花卉产值达20多亿元。
社会效益稳步提高,沙区自然环境大为改观,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为全市工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支撑和保障作用。全市受风沙危害的150万亩农田,由过去“三翻五种,十年九不收”的贫瘠之地,变成了稳产高产的基本农田。在防护林屏障的庇护下,榆林成为全省马铃薯第一大市、第二大“粮仓”;羊子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成为全省羊子第一大市,实现了林茂粮丰牧发经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全市资源开采企业积极履行义务职责,对各自的办公区域、厂区矿区、职工生活区及厂矿周围进行绿化;各类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积极参与以“绿动榆林”为主题的义务植树活动,以各种形式参与治沙造林活动。榆阳区发掘杏树生态文化内涵,每年春、夏、秋季分别举办杏花文化节、杏果采摘体验季和红叶文化活动,沿黄各县举办红枣采摘体验活动,人们亲近自然、感受生活,极大地提升了生态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林业提升——
构筑“三带三区” “创森”开启新篇章
“十三五”期间,榆林以“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为主线,以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为目标,以建设“三带三区”为核心,以“扩绿、提质、增效、减霾、碳汇”为基本要求,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提升生态文明程度,聚焦精准脱贫和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林业产业体系,努力追赶超越鄂尔多斯。
开展“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着力构筑“三带三区”,即建设沿黄生态经济带,重点对沿岸15公里区域内的红枣经济林进行低产改造,适度发展海红果、花椒、核桃、油用牡丹等经济树种,对沿黄公路两侧及山体进行绿化,对城镇、村庄进行重点绿化,打造沿黄风景带,对区域内旅游景点进行绿化美化,打造沿黄旅游带。
建设长城沿线绿化风景带,在长城沿线两侧,实施京津风沙源二期治理工程和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百万亩木本油料基地,提高植被盖度;开展灌木平茬复壮、中幼龄林抚育工程,对老化退化林地进行改造,提高林分质量;大力发展沙产业,发挥林业生态多种效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建设无定河流域防护景观带,无定河榆林境内全长442.8公里,涉及8县区流域面积20302平方公里。建设湿地保护区,强化生态红线控制,采取必要的人工保护和恢复措施,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实现全流域有效治理。
建设南部丘陵林果产业发展区,以建设百万亩“两杏”基地和山地苹果、核桃等经济林基地为主,适度发展李、山楂等小杂果经济林,荒山荒地营造油松、侧柏、柠条等生态林。
建设北部盐碱滩地综合治理试验区,以治理盐碱地为主要目的,通过引入栽植耐盐碱树种,营造耐盐碱生态防护林,提高植被盖度,发挥防护功效。同时通过开挖排水沟等工程措施,逐渐降低土壤盐碱量,变废为宝。适度发展耐盐碱经济林树种,加大投入力度,使治理、利用盐碱地进入良性循环。
建设白于山地灌木经济建设区,以建设灌木饲料林基地和百万亩“两杏”基地为主,以治理水土流失为重点,集中连片营造柠条、沙棘、紫穗槐和油松、侧柏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林;试验栽植蛋白桑、构树等优质饲料树种,在平缓地块栽植山地苹果、核桃、山杏、大扁杏经济林,建设经济林基地;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绿色长廊建设和城镇绿化工程,改善人居环境。
榆林市实施城市绿化、绿色长廊建设、沙地治理提升、退耕还林、河流水系绿化、美丽乡村、能源企业造林绿化、林业产业化建设、森林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基础保障能力建设等十大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樟子松、红枣、木本油料、两杏、沙地柏”五个百万亩基地。五年计划营造林410万亩,到2020年,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40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6%以上,林木蓄积量增加到730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69万亩以上。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5%。经济林基地规模超过450万亩,林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生态文明普及率达到90%。
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认识的提高,2017年,榆林又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这是实现“三大目标”、落实“两个更大”要求,推动榆林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抓手,更是榆林人民的新期盼和新需求。榆林计划用四年时间创建成功,力争2019年提前一年通过国家验收并命名。“创森”秉承“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宗旨,邀请国家林业规划设计院编制总体规划,完善了相关体制机制,抢抓时机、全民动员,迅速在全市上下掀起植树造林的新高潮,为最终实现建成“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榆林市进一步优化林业扶贫模式,林业项目倾斜扶贫模式中,凡是符合条件的贫困村、贫困户,优先安排退耕还林任务,享受补助政策;争取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各类造林项目的安排向贫困村、贫困户倾斜。造林绿化劳务扶贫模式优先雇用贫困人口,以劳务费的形式增加贫困人口的工资性收益;林业产业扶贫模式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部门服务”等措施,积极推进红枣、核桃、两杏、山地苹果产业基地建设、低产改造和产品加工销售。生态护林扶贫模式努力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让更多贫困人口实现生态护林就业。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充分利用现有林业资源,开展森林旅游、休闲、康养等生态产业,带动贫困村和贫困户致富。到2020年,榆林市力争使林业收入在贫困户的总收入中占30%以上,贫困人口平均林业纯收入达到900元以上。
此外,榆林还坚持公益性取向,全面推进全市29个国有林场改革,今年完成全部改革任务。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培育和扶持新型营造林主体,鼓励村办林场、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企业、个户开展规模化营造林,推动全社会办林业。强化治沙造林机制改革,鼓励和吸纳各类投资主体参与生态建设,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市场对林产品的巨大需求。
文/魏丽娟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新闻推荐
王成喜(左一)观看画展画展在北京荣宝斋拉开帷幕嘉宾齐聚观展现场文/安娜马孟欣图/刘继远翰墨书真情,丹青绘心声。6月2日,由鄂...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