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村民当作家人 记子洲县碾盘沟村第一书记陈宁
本报记者 魏丽娟
子洲县马蹄沟镇碾盘沟村的第一书记叫陈宁,她把村民当作家人,一次次为村民解决难题,一次次为村民送去温暖。正是她的付出,碾盘沟村笑声更多了,生活更好了。
主动深入基层 奉献热血青春
2015年,子洲县发出《关于选派优秀干部到乡镇挂职锻炼和到村任第一书记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此时,担任子洲团县委副书记的陈宁心潮澎湃:“我要去农村,我要为贫困村的改变做些事。”
陈宁没因自己是女同志就搞特殊,简单收拾起行装,于同年8月走进了马蹄沟镇碾盘沟村,担任第一书记。
碾盘沟村位于马蹄沟镇西2公里处,全村耕地2000多亩,人口409人,2017年,全村贫困户总计46户181人。尽管村子地理位置较好,但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她驻村上任后,立即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组织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树立脱贫摘帽的信心。
要致富先修路,她下大力气改善基础设施,村里新修了通村道路和排洪渠,总投资40万元,改善了村容村貌,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看到村民们仅仅依靠种地收入少,她就带领村干部争取光伏发电产业项目,总投资175万元,建成的光伏电网现已并入国家电网投入运营,预计每年可增收30万元。
每年,驻村工作队利用2万元的工作经费,为村集体购置抗旱水泵,解决春季灌溉难的问题;为村委会购置电脑打印机,满足群众打印、复印等需求,碾盘沟村一点一滴的变化中都有她的身影。
情系贫困学生 阻断代际传递
“谢谢你们给了我衣服、鞋子,我会好好努力学习,回报社会……”这是碾盘沟村贫困小学生景远航收到捐赠物品后写下的话语。
由于长期主管少先队工作,来到村里后,她首先关心的就是贫困家庭孩子的生活和上学情况。小景的妈妈脚部残疾,行走困难,家庭生活十分艰难。当陈宁到家里走访时,看到满墙张贴的学习奖状,再看到冬天里衣着单薄的孩子,她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行动,我得立刻行动。”陈宁主动联系壹基金,争取来一个个“爱心暖冬包”,为全村26名贫困小学生解了燃眉之急。当看到孩子们穿上温暖的新衣,她感觉比吃了蜜糖都甜。
碾盘沟村贫困家庭学生有50人,“很多贫困家庭学生的父母文化层次低,没有一技之长,要避免贫困的代际传递,就要给予孩子们安心学习的必要物质保障。”陈宁说。
2017年子洲“7·26”洪灾后,她在村里查看受灾情况,帮助村民积极自救,争取近2万元为村民解燃眉之急。同年9月,争取团省委“青暖灾区益起来”爱心资金1.1万元,为11名受灾贫困高中生每人发放1000元资助金;11月,争取到榆林青年志愿服务队爱心款3000元,为3户严重受灾户发放了慰问金。作为一名共青团干部,陈宁对贫困学生的关心和关注格外多。
扎根基层成长 不忘初心奋进
“只要靠双手创造,圆梦是迟早的事。”驻村期间,陈宁在担任第一书记的道路上学习、磨炼、成长和实践,将自己的感触写进了工作日志。
两年来,她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村民,面对矛盾不回避,公正公平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耐心地做好政策讲解、情绪疏导,努力化解矛盾纠纷。
贫困户蔡三国没文化、没技术,但肯吃苦,陈宁和工作队队员们给他做思想工作,介绍政府的产业项目扶持政策,蔡三国鼓起勇气决定养羊,从6只羊发展到现在的100多只羊,去年卖了50多只,增收2万多元。
2017年底,蔡三国两腿骨折,羊子到了出栏的时候,他却无法出去联系买主,心里万分焦急。陈宁了解情况后四处奔走,最后联系到县城一家羊肉面馆,协助卖掉羊子20多只。
脱贫攻坚的道路上,陈宁带着最诚挚的情感,立志为碾盘沟村的发展和村民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闻推荐
戴征社深入子洲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贫困群众时强调扎实有序推进灾后重建 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
2月7日下午,市委书记戴征社在子洲县双湖峪街道办高渠村看望慰问老党员崔满华。本报记者赵小军通讯员袁鸿儒报道2月7日下午,市委书记戴征社深入子洲县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和贫困群众,强调灾后重建是子洲...
子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子洲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