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兰的幸福生活
●赵小兰正在为顾客调制面皮
本报记者 王婷
一个小小的三轮车,三面用玻璃围挡,里面是经营的面皮,有自制调面皮、擀面皮,还有牛筋面,以及调制面皮用的各种调料。因为是冬季,三轮车旁还专门放了一个炭火炉子,用来给有需要的顾客热面皮,这就是赵小兰的“好再来”面皮。
赵小兰今年42岁,13年前,从榆林子洲来到延安。谈起她如今还算红火的生意,赵小兰说离不开她13年前贷款5000元学做面皮的这般手艺,这算是一笔成功的投资了。
赵小兰一家四口初到延安,就租住在王家坪后面。那时,生活很苦,没钱,只能贷款学手艺。学了做面皮之后,赵小兰和丈夫就各立门面开始卖面皮,赵小兰在离家近的王家坪建材市场卖,丈夫在东关向阳沟市场卖。
由于是自己制作面皮,他们前一天晚上就要开始洗面、蒸面筋,每次洗半袋面;第二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涮面皮、调制各种汤料,一切都准备就绪,来到市场后,就12点左右了,正赶上饭点……13年来,日复一日,面皮也由当初的1块涨至现在的5块。
13年里,赵小兰几乎天天去做她的小生意,平时还好,遇到刮风下雨,没处躲,只能打着伞硬撑。但她并没有觉得辛苦,只说“过日子嘛”!
说起做面皮的技巧,赵小兰说,面皮要做筋道,一定要把面洗净,洗到揉不出面糊即可,这样面筋也好吃。再就是调制各种汤料,尤其是辣油,里面要放十几种调料,油温不能高也不能低,太高辣子就糊了,太低辣油不香。在调制面皮时,一定要将蒜、醋、咸汤等调料搭配均匀,且要适量,这样调制出的面皮才好吃。
“我这里大多都是老顾客,或者是‘回头客\’,夏天每天能卖一千多元,冬天就少一点,一天六七百元吧。”赵小兰说生意还算稳定。问及丈夫的生意时,赵小兰说:“娃他爸那边每天能比我少个一二百,男人嘛,好个象棋、玩牌什么的,这样一来二去,就耽误了生意。”说的时候,一脸笑,丝毫不以为意,话语中也并没有对丈夫的埋怨。
说起两个儿子,她说一个上大学了,一个高三在读,学习中等,但一家人和和睦睦,她很满足。
在记者采访过程中,虽然是数九寒天,但来吃面皮的人络绎不绝,有些人一次就要六七份。
赵小兰在和记者聊的时候,手上的活儿一点也不耽误,很是利索。
建材市场卖建材的老板说,小兰的面皮火着呢!每天12点来,不到5点就收摊了。
“我经常来这家买面皮,因为是流动摊点,有时来了还未必能找到,有时来得迟了就卖完了。”一位叫张亚楠的“回头客”说,“赵姐的面皮是自制的,口感筋道,而且配料清爽量又大,重辣清爽,微辣也清爽,没有厚重油腻之感。也许是冬天的缘故,薄薄的凉皮在汁液里一滚,已渗入了味,相比夏天的口感,冬天的好似从冰箱里冷藏过一样,吃着更新鲜。”
靠着做面皮的手艺,如今,赵小兰在虎头园小区买了楼房,还买了车。“现在有车有房了,最近,我正在找合适的门面,把流动门店搬进店铺,这样我的生意也就更稳当了。”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艾朵朵报道为加快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农户养殖技术,近日,子洲县计生协会邀请全国劳模、榆林市农校高级讲师霍廷刚,对该县裴家湾镇80余名贫困户及养殖大户进行精准脱贫畜牧养殖...
子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