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我们的新闻月历
本报专题新闻部
时间,对于新闻总是巨大的挑战。在每一篇报道写作时被奉为圭臬的时间,在报道完成时却会无情地淘洗价值。穿越时间,会让记者心惊肉跳,因为稿件的价值在时间的磨砺中会直白地呈现;穿越时间,也会让读者回味无尽,因为一篇稿件就是一次庄严的记录。
2017,纸墨在下,人心在上。专题新闻部的记者们挤上春运回乡的列车,走进茫茫的秦岭,踏进贫困的家园,蹲在无人管理的垃圾场……他们把脚踩在大地上,把群众的心捧得很高很高。
2017,初心在左,理想在右。《新视点》《关中直击》《陕北观察》《陕南瞭望》这些栏目上的每一篇稿件都承载着一个新闻人的初心。这是守望时代的初心,在中国进入“新时代”时,在陕西“追赶超越”时,在“大西安”建设时……我们充满热情地见证着;这是铁肩担道义的初心,在环境被污染时,在洪灾来临时,在群众利益受损时……我们正义地书写着;这是文采风流的初心,我们把每一篇报道写成心中的诗,写成时间的歌。
是的,有一种新闻理想叫“不忘初心”,有一种新闻品质叫“初心不悔”。正因如此,我们有了穿越时间的勇气与自信。2017,我们告别了时间,却留下了美好的过往;我们告别了完成的稿件,却留下了勇敢的遇见。
(本报记者沙莎)
1月2017-1-16《新视点》
《“海外陕西”咋打造?——陕西对外开放调查》
新闻回放:这期《新视点》是在陕西省两会期间推出的重头报道。《“海外陕西”咋打造?——陕西对外开放调查》《“动力之乡”咋建设?——陕西创新示范调查》《“绿色开采”咋实现?——陕西科技转化调查》分别从对外开放、创新示范、科技转化三个方面深入探讨陕西发展问题,力求为书写新时代陕西追赶超越新篇章找准路径、增添力量。
点评:经过长期努力,陕西发展站上了新的起点,但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并未根本改变,经济结构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创新引领不充分、对外开放不充分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征程要有新作为,未来陕西发展前景广阔,但也任重而道远。
2月2017-2-22《关中直击》
《请不走垃圾场,遗址遭罪——汉长安城遗址区垃圾倾倒情况调查》
新闻回放:汉长安城遗址是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紧邻遗址就是一片约400亩的垃圾堆放场地。此垃圾场为何无人监管,它的归属权到底是谁?如何解决垃圾肆意堆放问题?记者走访了附近村民和相关部门,调查问题根源,寻求解决方案。
点评:舆论监督是党和人民赋予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该报道一经刊发,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对解决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问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月2017-3-27《新视点》
《陕西为“先生”点赞——“先生”引发社会关注调查》
新闻回放:今年春天,有一种“陕西现象”叫“寻找先生”。《乡村里的“小先生”——“先生”的故事之一》《城市里的“大先生”——“先生”的故事之二》,让人们看到有无数的“先生”默默奋斗在自己的岗位上,传道授业、治病救人,真心守护秦人的精神高地。
点评: “先生”是一盏灯。古往今来,“先生”一直支撑着时代的风骨和民族文化的薪火传承。他们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无时无刻不在温暖一方。为“先生”点赞,是媒体的责任,是时代的需要。
4月2017-4-17《新视点》
《“大西安”什么样?——告诉你未来的西安》
新闻回放:2017年,被称为“大西安”元年。西安冠之以“大”,拓展的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空间上的格局,更是一座城市心理上的气度。《“大西安”什么样?——告诉你未来的西安》描绘了未来西安的美好蓝图;《“大西安”还缺啥?》通过与周边城市对比,扬长补短,追赶超越;《“城市病”还有吗?》围绕群众关注话题,专家提出建议,政府积极回应。
点评:重振汉唐雄风,再现往日荣光,将西安建设成为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让西安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符合历史定位和未来愿景,更符合人们对美好城市的期许。
5月2017-5-8《新视点》
《陕西转变干部作风观察》
新闻回放:今年以来,陕西省各级政府部门勇于直面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向企业和群众频频吐槽的痼疾开刀,着力解决好“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干部作风为之一清,百姓感受为之一振。稿件从“马上就去办”“这事我负责”“巡视制度好”三个方面反映干部作风的转变,体现了干部真正把百姓放在心上。
点评:作风连着民心,小节牵动大局。优良的作风关系民心向背,更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本期稿件关注转变干部作风话题,受到了读者的好评。配发手记《把百姓放在心上》《作风连接着民心》《身正不怕影子斜》成为点睛之笔。
6月2017-6-19《新视点》
《陕西沿黄公路建设调查》
新闻回放:全长828.5公里、串联起50多处景点的陕西沿黄公路,不只是一条南北大通道,更是一条风景带、旅游带、产业带、城镇带。它的建成通车,使沿线200多万群众受益,地市经济总量占到全省经济总量近1/3。《陕西沿黄公路建设调查》报道论述了沿黄公路是一条生态路、致富路、脱贫路,将构筑起陕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廊道。
点评:要想富,先修路。这是最朴素的发展道理。沿黄公路是陕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公路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我们一直予以高度关注,并进行跟踪报道,专题新闻部先后刊发了《陕西沿黄公路建设调查》《陕西沿黄观光路观察》《陕西沿黄观光路迎来首个黄金周观察》等系列稿件,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7月2017-7-26《新视点》
《赶着热浪“说陕西”——酷暑中探访兵马俑景区的旅游服务者》
新闻回放:每年夏季,西安的温度都处在全国高温城市排名的第一方阵,今年仅7月1日至23日,西安就累计发布高温预警20次。高温,“烤验”着城市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运行能力。酷暑中,记者探访兵马俑景区的旅游服务者、公共设施服务者及重点项目建设者等户外劳动者,呈现他们高温下的工作状态。
点评:关爱户外劳动者,传递社会正能量,体现着城市的温情,也展现着城市的人文精神。城市因为有一群在烈日下坚守岗位的人而变得更美丽,也因为有一群尊重劳动、关爱户外劳动者的人而变得更有温情。
8月2017-8-25《陕北观察》
《退城还河的重建之路——子洲、绥德灾后重建工作观察》
新闻回放: “7·26”洪灾,给原本就在吕梁山片区特困地区的子洲县和绥德县造成巨大损失。如何在灾后抚平累累伤痕,重建一个新家园,成为两县党委、政府的当务之急。记者通过深入采访调查,阐明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只有退城还河,重新寻找城市发展路径,才能够避免在下一次洪水来临之时遭受更大的损失。
点评: “洪水的警钟,不仅在于敲响,更应当长鸣。”这是记者对于“7·26”洪灾的深度思考。记者全面分析洪灾造成巨大损失的原因,力求寻求治本之策。
9月2017-9-18《新视点》
《“大医院”扮啥角色——医联体里的三级医院调查》
新闻回放:以医联体之“通”,破解群众看病之“痛”。近年来,陕西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医院”扮啥角色》《“社区医院”忙起来》《“家庭医生”很抢手》,记者从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三个层面,调查陕西省医联体的建设情况,分析医联体给群众带来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点评:民生话题,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话题。能否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健康。目前,在陕西医联体,分级诊疗已经成为保障群众健康的重要屏障。
10月2017-10-25《十九大特刊》
《陕西“院士经济”调查》
新闻回放: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而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本期报道采访了多位航空、航天、工业、自然科学等重点领域的在陕院士,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刻苦钻研,将深厚的学术素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助推陕西追赶超越、经济更上一层楼。
点评:作为科研创新的“国家队”,院士是各领域的科技开拓者、学术领航人。但承担着各项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的院士们既遥远又神秘。本期稿件将在陕院士从幕后请到台前,让大家了解他们成就背后有着怎样的付出,日常工作生活中他们是什么样子,有着怎样的个人情感,从而让人们知道,他们是陕西最珍贵的科技资源。
11月2017-11-29《关中直击》
《杨官寨:开启5500年前的“西安城”》
新闻回放:过去,专家普遍认为西安建城史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然而杨官寨遗址的考古发现,将西安建城的历史提前到5500年前。更重要的是,这里很可能就是最早“中国”的雏形,并为后来国家的起源、中华文明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点评:中国数千年悠久文明历史的源头何处寻迹?西安作为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根脉是否还有时代更早的实物佐证?穿越杨官寨2000多座墓地,一座5500年前占地100余万平方米的生机勃勃的城市出现了。杨官寨,是“西安城”,或许也是“中国城”。杨官寨不仅仅把西安的建城史提前到5500年前,更将中华文明的源头向更古老的方向推进。
12月2017-12-7《西成高铁特别报道》
《西成高铁通车观察》
新闻回放:从古至今,由陕入川,江汉迢迢,秦巴重重,蜀道难成为千年之困。12月6日,万众瞩目的西成高铁正式通车,高铁列车首次呼啸着穿过秦巴山脉,而《陕西按下快进键》《西部又添经济路》《入蜀归秦回趟家》3个版的报道,记录下了陕川两省交通发展史上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点评:西成通,西部兴。西成高铁的开通,是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开辟了中国西部发展的新格局。西成高铁途经的每一个区域、辐射的每一个群体,都是受益者。让我们伴着高铁一起“飞”!
本报记者刘锦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艾朵朵报道12月13日,子洲县在该县老君殿镇桃勃湾村举行“子洲县贫困劳动力赴江都区转移就业签约仪式”,30余名贫困劳动力顺利签约扬州企业,实现转移就业。为了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子洲县...
子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子洲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