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陕煤集团 吹响脱贫攻坚“集结号”

华商报 2017-09-29 06:27 大字

7月25日至26日,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绥德县等地遭遇特大洪涝灾害。闻讯后,陕煤集团党政第一时间向榆林市委市政府发去慰问信,并捐出5000万元用于灾后重建,该集团驻榆企业陕北矿业公司紧急安排人力,于7月29日将总价值10万余元的救援物资运抵灾区。危难时刻彰显国企风范,陕煤集团积极履行国企责任,不仅是“扶危救急”的生力军,更是“脱贫攻坚”的急先锋。

“脱贫攻坚是目前陕西省最大的民生工程。参与此项工作的单位和同志要高度重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落实好工作责任,发挥好“合力团”作用,以求实求效、深入一线、协同发力的过硬作风,做好产业扶贫,做到***,坚决打好打赢上级赋予我们的脱贫攻坚任务。”陕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杨照乾说。

作为陕西的重点国有企业,在全省脱贫攻坚战中,陕煤集团从大局出发,从实际着眼,以促进对口扶贫地区开发为己任,心系贫困地区、情系贫困群众,着力在“精准”上下功夫,开辟了驻村帮扶、产业扶贫两个主战场,吹响了脱贫攻坚的“集结号”。

主动担当 开辟扶贫工作主战场

按照省委、省政府对***脱贫工作的要求和部署,陕煤集团主动担当、积极作为,把扶贫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要位置来抓。集团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副书记任副组长。指派3名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总经理助理专职负责扶贫工作,根据集团扶贫工作任务和对口帮扶地区实际,开辟了安康汉阴驻村帮扶、榆林实施产业扶贫这一南一北两个主战场。

截至目前,陕煤集团在对口扶贫汉阴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300余万元,实施扶贫项目70余个,所包扶的9个村贫困户及贫困人口总数较2014年建档立卡时分别减少了832户2623人,下降比例为44.5%和47.1%;在省扶贫办统一安排的陕北、铜川、渭南地区包联的7个贫困村,共投入820余万元,实施扶贫项目近40个。与此同时,自今年5月份开始,陕煤集团作为国资系统助力脱贫攻坚第六合力团团长单位,其牵头的9家国企正在对口帮扶的榆林市8个贫困县(区)规划开展13个产业扶贫项目。

驻村帮扶 推进扶贫工作铺新路

为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陕煤集团认真落实驻村工作制度,选派精兵强将到对口帮扶的汉阴县驻村开展扶贫工作。从集团所属单位中选派驻村工作队员21名,其中第一书记16名,组建多个驻村帮扶工作队,组织全体驻村帮扶干部,对联系村内的贫困户,通过“1+1”“1+x”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使贫困村村村都有驻村工作队,贫困户户户都有帮扶人。驻村帮扶工作队和驻村干部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按照项目带动发展的思路,坚持“因村施策、一村一策”实施项目,引导和帮助贫困户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特色养殖等项目,激发贫困村致富内生动力,加快贫困户的脱贫步伐。

“金融大讲堂对我们来说是雪中送炭。”汉阴县凤堰茶厂负责人有感而发。这是陕煤集团开源证券公司驻村干部结合自身业务特长,对小微企业主开展的涉及资本市场融资、电商业务的培训。如今,该茶厂拥有3条标准化生产线,生产“凤堰”牌银针等系列茶业产品,带动当地群众年增收近千万元。

今年初,在外打工多年的28岁小伙子潘欣刚回到了汉阴县中银村,想搞养蜂事业。陕煤集团驻村干部经过多方协调,最终以每箱200元的补贴标准,对其进行帮扶,并让村里的贫困户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养蜂。潘欣刚高兴地说:“除了养蜜蜂,我还打算养土鸡、种植木耳,打造绿色农场。”

在对口帮扶的汉阴县,陕煤集团利用资金和项目管理优势,扶持了阳晨养殖公司、高誉绞股蓝种植公司、杭白菊生产基地等具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在贫困村组建合作社,协调贫困户进行定制化生产,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组织形式,利用“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资金变股金”的“三变改革”模式,帮助当地农民获得劳动务工、股金分红、土地流转等多方面收入,进而打造能够形成连片的“***产业链”,最终实现“扶持一个项目做大做强,带动一片农户增产增收,脱贫一批家庭收益受益”的效果。

产业扶贫 打造扶贫工作新模式

扶贫不能光靠“输血”,如何通过发展符合贫困地区实际的产业,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户的“造血”功能,逐渐完成从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转变,是陕煤集团长期以来探索的课题。

按照“组建市级开发平台+实施县级产业项目”的脱贫攻坚模式线路图,陕煤集团联合榆林市国资委及相关企业共同发起组建榆林合力产业扶贫开发公司。该公司涉及商贸物流、现代农业产业项目开发建设、文化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工业项目开发与扶贫基金管理等业务,发挥产业项目投融资平台作用,助推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榆林市贫困县(区)脱贫摘帽。

6月23日至29日,作为榆林合力团团长单位的陕煤集团会同相关单位,对榆林市国定的横山区、子洲县、米脂县、清涧县等8个贫困县(区)的香草羊肉制品公司、山地苹果示范基地、米脂窑洞古城、90万亩枣林等县域产业进行了调研,现场问诊把脉。“清涧大枣的名头响当当,一斤鲜枣仅一块钱,新鲜大枣一出来,如果没有冷藏烘干,七天就坏掉了。眼看着心疼也没辙。”榆林合力团在清涧调研时,该县发改局工作人员介绍说。在国定贫困县清涧,由于深加工能力不足,红枣产业面临崩溃边缘。

陕煤集团在充分调研考察的基础上,按照“一县一业一龙头”思路,围绕红枣产业发展,敲定实施20万吨红枣深加工项目,该项目总投资2.4亿元(合作),包括年产2万吨枣浓缩汁、年产1000吨红枣粉、年产5000吨红枣酱共三期项目,涉及清涧县枣农近10万人。“通过深加工提高品质,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把当前增收和长远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才能赋予产业长久发展的生命力。红枣深加工不仅能让清涧农民增收,还能辐射到红枣产地相关县(区),惠及数十万贫困人口。”榆林合力团的工作人员谈到。

榆林合力团创新工作机制,按照中省企业搭配、大小企业搭配、主业互补搭配、产业扶贫到县的原则,将合力团分为四个工作组,每个组对口包扶两个贫困县,按照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发展方向要求,发挥合力团各单位的资金、人才、产业优势,规划投资23.72亿元,实施黄芪产业、农副产品物流商贸、集中式光伏等13个扶贫产业项目,着力带动当地贫困户脱贫,确保稳定增收。华商报记者 蒋华

新闻推荐

一次销售6万斤创收72万元子洲“红盖露”红了西安城

本报通讯员吴嘎报道又到苹果收获季节,9月10日,子洲县清水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6万斤苹果一次性销往西安,实现销售收入72万元,利润16万元。为了扩展销售渠道,打开西安市场,清水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于今年5...

子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子洲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