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灾后重建新征程 ——子洲县稳步推进“7·26”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本报通讯员袁鸿儒 杜娜
“我宣布:子洲县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开工!”9月15日,在子洲县灾后重建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随着一声开工令下,首批12个灾后重建项目集中开工。这不仅是子洲灾后重建的“动员令”,更是子洲重新崛起、跨越发展的“冲锋号”。
家园之殇——
子洲人民永远的痛
7月25日晚,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侵袭子洲。连续11个小时的大强度降水,加之大理河上游流域均发生强降雨,致使大理河河水暴涨,洪水裹挟泥沙咆哮着涌向城市和人群。全县所有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其中,县城降雨206.6毫米,周家硷镇降雨214.5毫米,超过史料记载的1977年历史最大记录。
据不完全统计,此次洪灾共导致子洲全县6人死亡,1人失踪,143697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3.79亿元。其中,县城供水、供电、供气系统和地下管网系统不同程度遭到了破坏,灾后县城大面积断水、断电、断气、断讯;县乡公路损毁严重,断路7条,冲毁路基120公里、路面62公里、桥梁11座、涵洞29道、挡墙58万平方米,公路坍塌110万立方米,村道断路80条,损毁路面510公里;损坏淤地坝319座,垮坝137座,堤防决口59座,损坏堤防护岸13060米、水源工程292处、灌溉设施256处;倒塌房屋281户815间,严重损坏房屋2499户5965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2334.57公顷,其中绝收面积4371.43公顷;洪水携带的近360万立方米泥土淤积在县城,使县城22个大型商户、724间店铺、3000多户居民受灾。
生死竞速——
众志成城抗洪灾
面对突降的灾难,坚韧不拔的子洲人迅速从一片废墟中站立起来,与特大暴雨洪灾展开了一场生死竞速的较量。
7月26日6时,子洲县委、县政府立即召开了抗洪抢险紧急会议,成立子洲县“7·26”抗洪抢险指挥部,下设抢险、救援、医疗、后勤、宣传5个工作组,组织党员干部冲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指挥部科学安排抢险救援力量,按照轻重缓急,次第展开抢险救援工作。
该县先后组织公安、武警、消防、民兵预备役对被困群众和重点区域进行抢险救援;组织电力、通信、广电部门的干部职工和技术人员加班加点抢修水毁线路和设备;组织水务部门全力保障县城群众生活供水;组织交运部门调运机械20余台,抢通道路交通;县城疫病防控工作全面启动,有效遏制灾后疫病的发生……据不完全统计,子洲“7·26”特大暴雨洪灾共投入抗洪抢险人力3.57万人,群众自发参与抢险救灾2.72万人。
截至8月16日,在“7·26”特大暴雨洪灾发生后的第22天,子洲县城抗洪救灾工作初战告捷。县城清淤基本完成,洪水带来的淤泥基本清理清运完毕;城乡防疫有序推进,共出动防疫人员4603人次,消毒消杀面积6834.05万平方米;市政设施有序恢复,疏通排污管道13条23公里;城区路灯照明恢复90%。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城乡交通、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广电等全部恢复正常,人民群众生活秩序井然。
科学重建——
踏上发展新征程
在抗洪救灾重心转向救灾救济和灾后重建之后,子洲县委、县政府科学研判“7·26”特大暴雨洪灾的成灾原因,重新审视子洲县城发展建设“短板”,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评估、系统规划,统筹城乡、综合治理,高点起步、保障应急”的思路,短期长期同步谋划、救灾发展统筹推进、改造重建有效结合,全面提升灾后重建水平。
8月7日,子洲县成立了全县灾后重建领导小组,全面启动灾后重建工作。该县聘请了省市水利、水土流失治理、规划、安全等领域的8名专家组成子洲灾后重建顾问团,开展灾后重建科研、探讨灾后重建理念、编制灾后重建规划;同时研究出台了《子洲县灾后重建指导意见》,将灾后重建工作细化为12大类55项,制订“任务书”、确定“路线图”、绘就“时间表”,稳步推进灾后重建工作。此外,还成立了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道路交通设施、社会事业设施4支专门队伍,按照近期、中期、远期三个阶段,集中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和跟进落实工作。
经过精心组织、超前谋划和积极对接,子洲县共梳理储备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3大类48个恢复重建项目,估算总投资53.22亿元。
在9月15日子洲县灾后重建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上,48个恢复重建项目中的首批12个项目集中开工,计划总投资7.39亿元。包括教育事业发展项目3个、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个、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2个、产业发展项目1个。这些项目的顺利开工,将为全县灾后重建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也是实现子洲年度发展任务和追赶超越目标的重要保障。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吴嘎报道子洲县进一步夯实责任、加强值守、明确分工,充分调动广大干群的防灾抗灾积极性,全面预防强降雨次生灾害发生。夯实责任,全面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
子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子洲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