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庄村里“冬闲”变“冬忙”

榆林日报 2019-12-20 06:02 大字

东庄村全貌李爱荣正在包装挂面东庄村养殖基地一角

文图/本报通讯员郭娇娜

冬闲时节,走进吴堡县寇家塬镇东庄村,塬塬峁峁上,果林、挂面加工厂和装修一新的农家庄院点缀其间,构成一幅活力满满的冬景图:手工空心挂面加工厂里,技术顾问张彦兵正在给挂面师傅们指导“醒面”技巧;家禽养殖场内,贫困户薛茂荣正赶着鸭群去日头下“消食”;新建好的日光温室内,村党支部书记王艳军正蹲在地上和村民们一起合计第一批幼苗的栽培……

近年来,东庄村积极探索“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入股分红、就业扶贫、订单收购、土地流转、产业发展等方式,想方设法让村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截至目前,该村成立了千亩果桑、昆仑雪菊种植、手工挂面加工厂(东塬农产品加工开发有限公司)、光伏发电、家禽养殖(养殖鸭鹅)、日光温室等6个经济合作社参与带贫益贫,扶持全村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致富。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今年65岁的薛茂荣是村里的贫困户,儿子患有残疾,年轻时常年在外打工,让他的身体提前“退了休”。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干不成重活,日子更是每况愈下。自从村里建起了集体经济合作社,薛茂荣家有了大变化,因为心细勤快,村里让他负责刚建好的养殖场的鸭群喂养管护工作。

每天负责喂养看护5000多只鸭苗和200多只白鹅,一个月3000元工资,这可让薛茂荣高兴坏了:“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薛茂荣说,鸭苗再养几个月就能出栏了,儿子薛葵葵也在村里的挂面厂务工,父子俩一个月下来收入可观。“国家政策好,我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心里很感激。”

今年,东庄村投资120万元建成了一间占地6亩的标准化鸭棚,配有水源井、蓄水池以及消毒室、防疫室、工人宿舍等设施,养殖麻鸭5000只、白鹅210只。“我们的麻鸭年底就能出栏了,按目前市场价格计算,预计今年养鸭场能收入10万元左右。”王艳军说道。

家门口干活,爽利

“家门口上班,轻轻松松赚钱,我还有时间看顾家里的老人。”贫困户李爱荣常年在外打工,听说村里建起了挂面厂,急忙从榆阳区赶回来,到离家只有十几米远的手工空心挂面加工厂干活,主要负责包装挂面,一个月下来也能赚3000多元。

李爱荣只是东庄村众多受益的贫困户之一,跟她一起在村里干活的贫困户还有很多。据王艳军介绍,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3户176人,目前已脱贫66户168人,剩余7户8人,计划于2020年全部实现脱贫。

2016年3月,王艳军当选为东庄村党支部书记。经过走访考查,他找准了东庄村贫困的根源,和村委会班子制定了东庄村脱贫致富发展规划。目前全村已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成了千亩果桑、有机蔬菜和山地苹果基地。

最让王艳军骄傲的还属东庄村的村集体经济未来将形成循环模式。他说:“我们将手工挂面加工过程中剩余的挂面断头收集起来,作为家禽养殖场的饲料,家禽粪便再用作果桑基地和日光温室需要的肥料,从而发展‘手工挂面加工—养殖—种植’模式,达到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改良土壤和治理环境的效应。今年,村里通过参与村集体股份经济实现户均分红、务工收入3000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已经能够很好地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只要咱勤快,绝对能致富

东庄村不仅农业产业方面发展迅猛,新农村建设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东庄村村民宋海洋在2016年脱了贫,几年来他和老伴一起鼓足干劲挣下了一份“小家业”:家里翻新了旧院落,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仅去年一年靠养殖肉羊、种植小杂粮、劳务奖补以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务工收入共计收入7万余元,他还被评为县上的自强脱贫模范。

依托村集体经济发展,东庄村村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有钱挣。宋海洋说:“我们春天种自家的小杂粮,还可以帮村里的雪菊基地育苗,夏天能管护桑果园和山地苹果,秋天能收粮和摘菊花,冬天也闲不下来,挂面厂经常要招工人,只要咱勤快,绝对能致富!”

如今的东庄,村有特色产业,户有干净庭院,水泥公路通到家,安全饮水全到户,文化广场好不热闹,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农村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新闻推荐

吴堡公安禁燃烟花爆竹宣传进校园

本报讯(李香陶记者张建伟)11月22日,榆林市吴堡县公安局联合县教育局深入县幼儿园、一完小、吴堡中学,开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集...

吴堡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吴堡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