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酸路变成幸福路

榆林日报 2019-11-05 05:42 大字

吴堡乡村道路一角(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宋增战

核心提示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7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却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0年。

穿过漫漫时空隧道,通往家乡的那条路由羊肠小道变为架子车路,再由架子车路变为公路、柏油路、高速路、火车道。可以说,70年来,回望故乡的山山峁峁、沟沟岔岔,变化最大的就是这路的变迁。

我的家乡是一个只有在吴堡地图上才能找到的小村庄。童年时代,村里很难听到自行车铃声,更别说汽车、火车的喇叭声了。那时,村里连结外面世界的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道路弯弯曲曲,爬上石崖,经过几座大山才能到镇上。虽然从村里到镇上只有10公里的路程,但往返却要一整天。要买的煤炭、化肥等背不回来,村里自产的红枣、洋芋、粉条卖不出去。恶劣的自然条件,闭塞的生存环境,村里的姑娘都到山外找了对象,而那些村里的年轻小伙却娶不回媳妇,一辈子打了光棍。

家乡的那条路,真是庄户人家的苦涩路、辛酸路、无奈路。

1982年,我在乡办中学教书,在这条路上走的次数少了,但每走一次,都会发现家乡的这条路随着外面世界的变化而变化:先是羊肠小道变成了架子车路,乡亲们要买的化肥等农资,要卖的红枣、洋芋,再不用肩挑背扛,翻山爬坡了;后来,这条路变成了一条低等级的简易公路。村里乡亲们要买的生产资料、日用百货,要卖的红枣、洋芋、黄豆、苹果等,坐在家门口,就有商贩运进来,拉出去。后来,村民们又集资投劳,县上投资,在小河上架桥,将公路拓宽,通了汽车。村里一下子就红火了。不少庄户人家买了三轮、小四轮、农用车,还有几家买回了大卡车。富余的劳力常年走太原、过银川、下西安、上包头。家乡的路越来越宽,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甜,家家砌起了新窑,户户盖起了新房,瓷砖贴了窑面,铺了脚地,用上了电,看上了彩电,煮饭用上了液化气,喝上了自来水,出门骑的摩托车,腰里带的是手机……

家乡的路,变成了庄户人家的幸福路、致富路、舒心路。

1990年,我到县城工作,每次回家,家乡的路总是在变,而且越变越好。1995年,家乡的砂石路变成了柏油路,以前那种“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的现象不见了。乡亲们出行风雨无阻。乡亲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吴子高速公路也从村边通过,如今当你乘车行驶在高速路上,那大山深处的一个个隧道,犹如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在瞭望着家乡的变化。沟堑上面那一座座桥梁,好似一条条彩虹,凌空架起乡亲们致富的通衢大道,如今,回家只需30分钟。家乡与县城的路变好了,缩短了。随着公路的开通,村里办起了机砖厂、红枣加工厂、肉鸡、蛋鸡养殖场,还种上了温棚反季节无公害蔬菜,不少农户安上了程控电话,用上了手机……黄土大地上一道道黑色的公路,万里蓝天下一条条凌空飞越的光缆,把家乡与外面精彩的世界连结在一起。

进入新世纪,随着西部大开发的热潮,太中银铁路开工建设,隆隆的挖掘机声打破了沉寂多年的山谷,火车站就建在离家乡不远的张家墕村。虽然时值冬季,铁路建设者们仍干得热火朝天,2008年,已竣工通车。现在,每天火车汽笛长鸣,乡亲们坐上走北京、到上海,过青海、下西安,十分美气!

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的光辉,一件事可以说明社会的发展变化。家乡路的变化,是一部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史。

新闻推荐

“一碗拌汤”的关爱从未改变 探寻中国共产党创建并延续下来的最早监狱

20世纪80年代,外宾参观监狱。本报记者抒方在延水河畔的清凉山上,有一排排普通窑洞,富平监狱的前身——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看...

吴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吴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