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
吴堡县城居民居住的石窑洞(资料照片)
本报通讯员宋增战
提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巨大变化,我们仿佛走进时空隧道,一幅幅对比画面展现在眼前。
改革开放前我没穿过线衣,穿的衣服春夏秋冬一个颜色——黑色。至于防寒服、保暖服不要说穿,听都没有听过。如今,人们冬有冬衣,夏有夏服,防寒服、保暖衣等应有尽有,家里的衣柜里衣服放得满满当当。妻子三不六九就往商场、成衣店里跑,衣服买回来没穿几次就送给乡下亲戚。
说了穿再说吃。人们以前有啥吃啥,现在吃啥有啥。以前一年只有过年才吃一顿饺子,现在随时都可以吃,等于天天在过年。大米白面常常有,时令蔬菜天天吃。改革开放前我没有见过鱼虾,如今这些食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
不仅衣食有变化,住行方面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以前,我住在祖辈遗留下来的土窑洞里,土窑、土炕、土脚地。家里只有3孔土窑洞,住房非常紧张。大哥结婚占了一孔,二哥成家又用去一孔,剩下一孔,一家八口人挤在一盘土炕上。
冬天还好过,夏天土窑洞里非常闷热。为避暑,晚上一家人有的睡在碾盘上,有的睡在石床上,或者干脆铺一块席子睡在院子里。那时我在想,家里要是有七八孔窑洞那该多好啊!
对于居住,脑海里有许多回忆: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寒气袭人。有年秋天,我睡在垴畔上的土窑洞里,晚上电闪雷鸣,狂风大作。因窑顶漏水,泥水从缝隙里钻进来,淋湿了我的脸和被子,让我至今不堪回忆。
1996年,为不耽误孩子的学业,让他接受较好的教育,我们一家由农村转入城市,在离校较近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房子约10平方米,一家三口就蜗居在这间又小又窄的房子里。在这间小房里,我体验到什么叫“热似蒸笼”,什么是“汗流浃背”。那年夏天,房内温度非常高,儿子浑身上下汗淋淋的。为了避暑,我买了两张床板放在院子里,一家三口只能睡在院子里避暑。
1997年冬,单位领导为鼓励我多写稿、写好稿,分给我一孔单位的窑洞。窑洞的面积虽然大了,但一年四季见不着阳光,阴天和晴天一样,晚上和白天一样,要经常开灯。
物换星移,岁月更迭。2008年6月,在家人的鼓动下,我在县城东部买了一套面积达120平方米的房子。住进这套面积大、采光好的房子里,心里别提有多高兴。真好比三伏天喝冰水,六月里吃西瓜——“爽”!
以前到榆林每天只有一趟车,现在从早上6点到下午4点经常有。以前到西安只能坐大巴,而且每天只有一趟。现在大巴、火车都能坐。大街上出租车、滴滴车到处有,出行非常方便。
人常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片树叶可以告知秋天的来临。我从自己身上的变化,看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的辉煌巨变。愿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继续澎湃出更加美好的浪花,实现你的梦、我的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韦江江报道8月26日上午,吴堡县慈善协会举行2019年优秀贫困大学生资助仪式。仪式上,共为该县38名优秀贫困大学生...
吴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吴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