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海源与陕西“包干到户”第一县(下)
1982年2月,吴堡县级领导班子成员欢送石海源(前排左四)调任榆林县委书记。
冯东旭 摄
当晚,石海源书记打来电话:“程鹏,你不要害怕,我给地委领导说了,是我石海源让李程鹏干的,处分就处分我石海源。我的乌纱帽决定权在地委那里,你李程鹏的乌纱帽在我石海源手里。稳稳地干你的!”
□冯东旭
五
是执行当时中央文件规定的“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干到户”,还是尊重农民自发的包干到户实践?许多干部怕犯这个政治错误。石海源认为,最关键的是领导干部先要解放思想,带头冲破左的束缚。
首先,县委召开县级领导班子干部会议和各公社县上各部门领导干部会议,进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然后,石海源书记和分管农业的副书记王世祥深入到各公社和重点大队,组织召开生产队干部讨论会、公社干部研讨会、党员团员座谈会。
每次会议,石海源书记都做主题发言:多打粮食吃饱肚子检验了包干到户好,群众饿肚子手里没钱花检验了“大锅饭”不能吃;农民包干到户种集体的土地没有偏离社会主义;交够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包干到户,简单利索实惠。
我参加采访了辛家沟公社干部研讨会。石海源讲:敲钟上地一窝蜂,精精捉憨憨,出力不出力,一样挣工分一样分粮食,时间长了,把憨憨逼成精精,勤人变成懒人,“大锅饭”里没米下。包干到户了,农民自己给自己种地打粮食,就纳上命劳动。这不是生产关系上出了问题吗?吃“大锅饭”,违背了马克思的劳动分配原则,多劳不能多得,所以打不下粮食饿肚子。
石海源的“精精捉憨憨”理论,深入浅出,具体生动,深刻揭示了吃“大锅饭”,违背社会主义劳动分配原则。县社两级领导干部的思想逐步解放开来。
1980年夏天,全县有50%多的生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畔畔山冬小麦获大丰收,“大锅饭”时每人分三五斤小麦,这年人均是65斤。地里到处能看到脸盆大的南瓜,秋粮作物长势喜人,六畜兴旺,半年生下150多只羊羔羔。
畔畔山村有个瞎子叫薛五贤。每有谁家修窑合龙口和婚嫁喜事他就去道喜:一撒金,满堂红;二撒银,元宝银元满地滚;三撒摇钱树,包干到了户;四撒聚宝盆,包干到户凭咱石海源王世祥李程鹏……
六
在这可喜的形势下,榆林地委一位副书记带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来到横沟,质问:谁让畔畔山搞包干到户?是怎么个包法?李程鹏说,畔畔山吃“大锅饭”,上工一窝蜂,出勤不出力,粮食打不下,公粮交不上,老支书撂下担子跑了,新选的支书薛文堂好赖不接任。束手无策时,我说咱搞土地承包,包产到户,薛文堂就愿意了。薛文堂把社员叫来在讨论“超产奖励减产赔偿”时,大家嫌麻烦,干脆包干到户,留够国家和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80口人每人4亩。一夜工夫,把321亩土地分给18户人家来种。骡子牛驴犁耙作价“借”出去……
李程鹏话还没说完,就被地委副书记打断:咋个借法?告状材料白纸黑字说卖了。我们一到横沟地界就和其他公社不一样:大队饲养室是空的,集体的羊只到了个人圈里……李程鹏说,我再没好的办法,不行了,我回县上再当我的团县委书记。这个地委副书记“哼”了一声,气得连饭都没吃就离开了横沟。
这怎么办呀?大石坬大队正在分羊到户,刘丰山等几个生产队紧锣密鼓划地包干。无奈,李程鹏应高人点化,准备装病回老家李家塬寻求“政治避难”。
当晚,石海源书记打来电话:“程鹏,你不要害怕,我给地委领导说了,是我石海源让李程鹏干的,处分就处分我石海源。我的乌纱帽决定权在地委那里,你李程鹏的乌纱帽在我石海源手里。稳稳地干你的!”
七
确实,当时形势严峻。畔畔山的星星之火没被扑灭,山头村景家沟几个大队的大包干夭折了。有的大队干部和公社领导,见石海源书记和分管农业的副书记王世祥来了就躲起来,他们不愿意搞包干到户。而且更大的阻力在上层。
节骨眼时,省委派了一个副书记带一帮人马来灭火。在县委常委会上,省委副书记发命令:纠正,必须纠正!海源,很快纠正!石海源说:难纠正,群众就不答应。副书记问:你海源答应不答应。石海源回答:群众不答应我咋能答应。副书记发火了:山高皇帝远,小小吴堡县尽董大乱子。石海源说:吴堡确实是个小县,但老百姓饿肚子是个大事,包干到了户,农民一下子有粮吃有钱花。
省委副书记呼地站起来:包干到户走在资本主义道路上啦!石海源不示弱也站了起来:土地是集体的,农民承包种集体的土地,给国家和集体交公粮,这咋能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省委副书记脸涨通红:大包干大倒退,滑到资本主义轨道上,后患无穷。石海源锵言出鞘:包干到户好,多打粮食肚子饱,其责任最明确,利益最直接,方法最简单,优越性最独特。
两人越辩越激烈,越激烈靠得越近。唇枪舌剑,两个小时电闪雷鸣般的交锋,气氛特别紧张。
结果谁也没说服谁。一个说不纠正他没办法给省委书记交待,一个说纠正了他没办法给群众交待。
前几天,我去榆林拜访石海源,问他当时怕不怕,他哈哈笑道:“不怕,根本不怕,我坚信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是正确的。大不了再把我乌纱帽摘掉。天爹爹呀,这包干到户是农民喉咙系系上的大事情!”
“说大义凛然一点不过分。为了老百姓吃饱肚子,再摘掉乌纱帽,石海源在所不惜,一定要坚持搞下去。”74岁的李程鹏回忆起40年前的事,深情地说:“送走省委副书记,石海源让王世祥叫来我,三人商量包干到户,生产小队就没必要存在了,公社三级所有制变为两级,我们如何解决好体制过渡中存在的问题。”
八
“这个过程真是曲折。种地的农民都盼望包干到户,可是许多社队干部反对。我心知肚明,他们掌握‘大锅饭’的勺把子,可以捞着吃稠的,一天不劳动也能挣上工分。我到一些村子里,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就躲开了。而种地的农民,一听说爱搞包干到户的石书记来了,一下子都围了上来。说他们村的领导不搞怎么办?我说,你们开个会,选个分地的组长,快点把地分开种,群众说,能行吗?我说,行!不要害怕。可是有的地方我前脚走,后脚公社领导就纠正了,并给群众说:要听中央的话听省委的话,咋能听石海源的话!1980年冬季,有些村就这么来来回回翻烧饼似的折腾。”讲起当年的情景,石海源脸上露出不服输的笑容。
张家墕公社党委书记思想转不过弯来,“翻烧饼”折腾了几个生产大队。石海源派王世祥副书记在张家墕蹲点,一对一地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并领着去畔畔山参观学习。他终于开窍了:一大二公、平均分配,吃“大锅饭”,勤人变懒人,出勤不出力;分田到户,自己给自己劳动,懒人变勤,勤人更勤;包干到户是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千里马”。一通百通。很快,把张家墕公社24个生产大队的67100多亩土地全包干到户到1670多户人家耕种。
同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通知指出: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大包干,从此有了自己的合法户口。半年后,陕西省委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中,就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生产责任制上,思想不解放,控制得太严,省委书记做了自我批评,代表省委承担了责任。
九
畔畔山的星星之火燃红吴堡全县。1980年底,全县90%的生产大队实行了包干到户,到1981年全县共有221个生产大队的627000多亩土地分包给15900多户农民耕种。吴堡这个仅有6万人的陕北小县,成为陕西“包干到户”第一县。
包干到户让吴堡真红盛了。1981年全县产粮5000多万斤,除交国家和集体之外,人均占有粮770多斤,比全国人均占粮多了134斤。长期“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吴堡,涌现出100多个万斤粮户和500多个家庭副业收入千元以上的户,有三分之一的户“耕一余一”,全县的红枣、蚕茧也大丰收了。
三年中,吴堡县新修窑洞5000多孔,有1200多对青年结了婚,多年的光棍汉也娶回了媳妇。移民在外的150多户社员返回家园。社员大力购置农机具,其中手扶拖拉机就有192台。
同时,吴堡的“包干到户”也给新闻写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生动的题材。我写的《吴堡县由“三靠”变为“五多”》《吴堡运输公司为长途贩运提供方便》先后在《人民日报》刊登。
1982年2月,石海源调任榆林县委书记。离开吴堡时,老百姓涌上街头夹道欢送。
石海源书记牢记使命,排除阻力,大刀阔斧,很快在榆林县实行了包干到户责任制。同时,带领30万榆林县人民治沙造林,并荣获“全国治沙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近日,当年跟踪采访吴堡包干到户的陕西日报高级记者元树德动情地说:“谈起农村改革,我们不能不想起一位可敬的老人——石海源。他不顾个人安危,凭着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推行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两次成功的生产责任制,他坚持真理不畏强权,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直谏省委领导,其胆识令人敬佩!”
满身豪气的元树德竖起两个大拇指:“我敬佩两个陕北血性汉子,一个是米脂的石海源,一个是吴堡的张维迎。”
新闻推荐
本报讯(靳天龙通讯员李云隆)为进一步加强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1月24日,吴堡县公安局深入...
吴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吴堡县这个家。